优化教育资源 纾解教育“堵点”


孔冬青委员大会发言

    

  近年来,济源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持续加大基础教育投入,实施了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市创建”“全面改薄”“城镇扩容”“高中教育普及攻坚行动计划等一系列重点工程,基础教育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质量持续提升,整体发展水平处于全省前列。但教育发展的现状与群众对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期盼还有很多不契合的地方,距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还有不少距离。

  一、基本现状与存在问题

  济源现有初中31所、小学107所,其中城区现有初中9所、小学30所。近年来,随着农村教育人口不断向城区转移,造成大量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闲置,城区教育资源供需矛盾则日益突出。

  根据市教体局对学龄人数的统计数据分析,预计高峰期城区小学将缺少学位约3600个,缺标准班8014轨,也就是至少还需要增加8轨小学2所;城区初中高峰期将缺少学位约4500个,缺标准班9030轨,至少还需要增加16轨中学2所。

  具体来看,现有基础教育不均衡问题主要有:

  一是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分布情况不均衡。首先是城区和农村在校学生不均衡。2019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城区小学平均班额48人,农村小学平均班额29人;城区初中平均班额50人,农村初中平均班额37人。其次是城区学校之间学生分布不均衡。几个热点小学如玉川路小学、天坛路小学、黄河路小学、西关学校、东园学校、宣化学校等招生压力很大;而北海、玉泉小学班额较小,北海平均41人,玉泉平均29人。初中招生压力主要集中在济水一中、沁园中学、实验中学,尤其突出的是济水一中,人满为患。

  二是择校现象较为突出,大班额问题持续存在。尽管义务教育阶段招生采取划片招生的办法,但随着大量农业转移人口和外来务工人员涌入城市,原来按户籍人口规划的中小学校已经适应不了现实需求,学校建设明显滞后于城市发展,城区学校压力不断增大,大班额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加上市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通过各种门路上热点学校,导致热点学校学位难求,也造成了新的教育不公平。

  三是义务教育质量不均衡现象严重。我市义务教育阶段硬件设施建设已基本实现均衡,但师资力量、教育教学质量方面存在不均衡现象。农村、山区学校学生少,学校规模小,教师人数少,往往一名教师就是一个年级的学科教师。学校规模小、编制少,政史地生等副科教师难以配备到位,多数只能让主科教师来兼任。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师责任心下滑,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农村学生凡有条件的都想方设法到城区上学,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二、意见建议

  1.进一步完善城区中小学布局规划

  建议根据城区建设提升、城中村改造、集聚区发展、中心商务区建设等带来的教育需求,科学预测未来几年学生人数的变化,研判未来几年学生入学和学位缺口问题,进一步修订完善中小学布局规划,做到与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同步,并适当留有发展余地,切实解决入学难问题。

  2.加快现有重点中小学校扩容、改建

  建议实施济水一中改扩建项目,解决校舍老旧、校园面积狭小、学生活动场地严重不足等问题;实施玉川路小学扩建和天坛路小学扩建项目,确保尽快建成投用;推进愚公路小学、西街小学、北海实验小学、三庄小学、庙街小学、玉泉小学等学校扩容,充分整合利用现有校舍资源,在短期内有效增加学位供给,保障学生顺利入学。

  3.妥善处置农村闲置教育资源,盘活城区现有教育资源

  针对农村学校规模小,造成硬件设施和师资浪费的问题,建议进一步合并教学点,用市场化手段处置闲置教育资源,为在市区筹建中小学积累资金。将济源职业技术学院西校区教学班调整到职教园区,把现有教育资源调整给济源一中使用,以扩大济源一中的学位供给。

  4.探索完中建制,创新办学模式

  为应对近5年高峰期城区中学学位紧缺,建议一方面尽快启动初中新学校的建设,另一方面鼓励济源一中继续对完中建制进行探索,推广高中带初中的教学模式。建议在济东新区新建一所高标准完中,扩大优质中学教育资源的供给,并以学校建设助推济东新区的建设和发展。建议通过集团办学、名校带弱校、合作办学等模式,有效盘活城区近郊的轵城三中等闲置校舍资源。建议考虑四中整体搬迁,建设一所高标准的示范性高中。


  (孔冬青:济水一中副校长)

版权所有:济源市政协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2022021810

举报邮箱:jyzxwz@126.com

联系电话:0391-6633999 投诉电话:0391-6631258

网站维护:河南元丰科技网络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