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优环境 不拘一格引人才


胡立平委员代表民建济源市委大会发言

    

  未来城市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有人的城市才有未来。近年来,我市为缓解人才短缺和人才外流,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整体上看,人才工作的现状与济源加快推进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的需要,还不相适应。加大人才工作力度,完善人才政策体系,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让各类各层次人才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应成为一项优先战略。

  一、制约人才引进工作的原因分析

  一是硬环境硬。区位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客观因素影响济源在城市规模、发展条件、创业环境、生活环境等方面缺乏足够的优势,对人才吸引力还相对有限。

  二是软环境软。一方面,人才引进政策尚嫌标准生硬、水土不服,学历、荣誉、职称等高大上指标性数据要求过高与地方产业发展匹配度、企业紧缺人才等隐性数据有所忽视。另一方面,人才政策落实程序不够简便服务机制不到位,跟踪问效不够。人才引进后,各种薪酬待遇、配套服务、优惠补助等政策落实的前置条件过多,比如仅申请住房补贴一项,就需要提供青年人才证明5项证明材料,并且每季度审批一次,与省内外一些地市相比,程序繁琐,落实困难。

  三是人才待遇不够高人才引进、培养和成长的机制尚不够完善。先进地区相比,济源的工资水平、尤其是企业工资水平还普遍偏低,导致人才引进来却难以留住

  二、加强人才引进工作的意见建议

  第一,在城市功能完善上下功夫,打造良好的宜居、宜业环境。进一步优化教育、医疗、交通、文化娱乐基础条件,满足人们对生活和工作环境品质的多元化、高水平要求;进一步搭建各层次人才就业创业平台,形成良好的就业创业生态,塑造济源惜才、爱才、重才的良好氛围

  第二,在人才引进标准上降身段,解放思想、降低门槛、广纳人才。从提升济源人力资源规模和质量的要求出发、从推动济源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要求出发,进一步优化人才引进政策。人才引进要分层次,对专家型高端人才采取柔性引进,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对企业急需的工匠型、技能型人才和其他高素质人才,要用比周边地市更加开放的用人胸怀、更低的引人门槛、更优越的留人条件,不设障碍,大力引进。

  第三,在人才服务水平上提档次,解除人才的后顾之忧。找准目前人才引进工作的难点、堵点和痛点建立切实可行的人才引进和服务保障机制。一是对引进的人才做到清单式管理,明确人才管理部门和用人单位的职责任务,从人才身份认定、住房补贴、生活补贴、医保、社保到家属就业、子女就学等各方面,给予热情、周到、便捷的服务。二是对引进的人才建立家访联系制度,及时掌握他们的工作情况、待遇情况和思想动态,协调解决各类问题,体现对人才的重视和关爱三是拿出实招,涵养人才,从政治待遇、经济收入、职级晋升、职业发展等多方面给予适度倾斜,拓宽人才上升通道,避免人才流失。

  第四,敞开家门,回流人才。一方面,对济源职业院校培养的外地大中专学生,要充分接纳,留他们在济源就业,让他们以济源为家;另一方面,为在外地高校毕业的济源籍学子打开更方便的回家之门,吸引优秀人才返乡就业。

  第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自主培养本土人才在十四五期间,通过提升办学、合作办学、院校引进等方式,再谋划、布局几所中职、高职院校,为济源未来发展做好人才储备。构建本土人才成长立交桥,对取得职称和职业资格证书的体制外技能型人才,参照相关规定,落实相应的工资起点标准等待遇;鼓励企业对生产一线的技师创造带薪学习进修等优厚条件使之在业务上不断精进。

  第六,继续发挥企业人才服务团的作用。企业人才服务团是我市助力企业招才引智的一大创新举措。许多企业家反企业人才服务团方式引进的人才表现优异。建议总结这方面的经验,解决影响服务团成员工作积极性的问题,围绕济源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继续加强企业人才服务团的力量使用好这些柔性人才,缓解我市企业高端技术人才紧缺的局面

   

  (胡立平:玉川片区副主任)

版权所有:济源市政协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2022021810

举报邮箱:jyzxwz@126.com

联系电话:0391-6633999 投诉电话:0391-6631258

网站维护:河南元丰科技网络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