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丽丽委员: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加快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加快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常丽丽委员代表民建济源市委的发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无缝对接,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河南省委面向新发展阶段,谋划了“四高四争先”奋斗目标。示范区党工委审时度势,提出要“愚公移山创新篇、四高四先做示范”。新形势下,济源应深入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创新链、产业链关联,畅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途径,持续激发产业发展活力,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

济源产业基础雄厚、产业体系完善,是亚洲最大的绿色铅锌冶炼基地、全国规模最大的白银生产基地、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工业产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占比高达50%以上。特别是近年来,我们强化创新主体培育,布局创新平台建设,创新投资力度不断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增速连续5年全省第一,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四有”研发活动覆盖率持续居全省前列。目前已成功构建了由有色金属、钢铁、化工、食品饮料4大支柱产业,电子信息、纳米新材料、节能环保等6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前沿新材料、碳捕集利用等N个未来产业组成的“4+6+N”产业体系。

在产业发展态势总体良好的情势下,我们也面临着科技创新资源匮乏、产业发展要素趋紧、引才育才亟待加强等问题。为加速济源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方面,提出如下建议:

(一)构建全链条创新生态。一是攻坚关键核心技术。围绕“4+6+N”产业体系,针对有色金属、钢铁、化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及氢能、储能等新兴产业培育需求,制定攻关清单,明确重点领域和优先顺序,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二是打造多元创新平台。依托豫光、金马等龙头骨干企业,联合重点实验室、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中试基地和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三是推动传统产业数智化转型。加快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向高端化、数智化转型,实现产业迭代升级,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

(二)找准融合发展契合点。一方面,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豫光、济钢、金利、万洋等龙头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联合各方资源开展协同创新,突破技术瓶颈,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鼓励企业申报各类创新平台,争取国家级创新资源落地,提升研发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培育新兴产业集群。加强与郑州、洛阳等周边城市合作,融入中原城市群创新网络,共享科技创新资源。支持龙头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前沿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试点。重点推进有色金属、钢铁、化工领域新材料研发,谋划氢能、储能、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打造未来产业先导区。

(三)强化要素资源配置。一是科学规划产业空间。高新区、经开区、服务业开发区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与服务业;智慧岛和科创岛着眼引领科技创新,重点孵化培育数字、战略新兴及未来产业。二是强化金融支持。设立财政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奖补突破“卡脖子”技术的企业和团队,引导金融资源精准支持科技成果转化。探索建立产业发展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助力企业走好科技创新“最先一公里”。三是加强人才引育。实施“高精尖缺”人才引进计划,柔性引进国内高校人才团队,在发达地区搭建飞地研发中心,吸引高端人才和技术成果回流。鼓励企业参与国内外技术交流合作,支持企业与本地高校共建产业学院,深化产教融合,培养产业急需的技能人才。优化人才服务环境,完善各项配套政策,大力营造“不求所有,但能所用”和“近悦远来”的人才引育新生态。

版权所有:济源市政协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2022021810

举报邮箱:jyzxwz@126.com

联系电话:0391-6633999 投诉电话:0391-6631258

网站维护:河南元丰科技网络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