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乡村建设水平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
项朝荣委员代表民革河南省委会直属济源基层委员会的发言
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2022年5月中办、国办印发《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明确了乡村建设的路线图。2024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从战略上布局,在关键处落子,“顺应人口变化趋势,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近年来,示范区在乡村建设方面不断探索,初步形成了1个市级大沟河乡村振兴示范片区、10个镇级乡村振兴示范带和N个组团的“1+10+N”连片提升机制,实现了“以业兴村、以产富民、三产协同、四治融合”的乡村发展格局。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济源乡村建设方面存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和供给相对过剩并存,缺乏高质量规划、高标准建设导致部分农村“有新房、没新貌”,与乡村文化结合不够、缺乏文化底蕴等问题。
为进一步提升示范区乡村建设水平,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努力实现“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上奋勇争先”的目标,我们建议:
一、坚持精准发力、多方联动,注重补短板、强弱项
一是依据人口动向分类,做好乡村建设的“加法”与“减法”。要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顺应人口变化趋势”的要求,开展新一轮村庄分类,进一步优化村庄布局和产业结构。对人口扩张型乡村,应增强投入力度;对人口大量外流的乡村,应审慎投资,防止资源、资金浪费。同时,建议出台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生产生活条件较差、“空心化”严重的村庄人口向中心村、镇区和市区集聚,提升乡村发展质量。
二是科学统筹有序推进,夯实乡村建设发展根基。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把各种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村容村貌提升等作为一个整体,开展一体化、系统性建设整治。要认真研究去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乡村振兴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依据文件在“和美乡村建设方向”“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方向”明确的6个重点支持范围,积极申报项目,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发展互促互进。
三是加快推动抱团发展,突破乡村建设制约瓶颈。要打破镇村地域壁垒,按照地域相邻、产业相连、村情相近的原则,开展跨村联建,推动融合发展。优化整合各类主体发展优势,打造强村带动型、产业聚合型“党建联合体”。深化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统筹配置,持续释放集成优势和叠加效应,实现联建村集体经济“抱团发展”,特色产业“多点开花”。
二、坚持规划引领、理念先行,注重打基础、利长远
乡村建设不应“千村一面”,而应“千村千韵”;不可能一蹴而就,更需要久久为功。要秉持“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情怀和担当,着眼建设高水平和美乡村,精心制定《济源示范区农房风貌指引》和《济源示范区农房设计通用图集》,明确村庄建筑面积、高度、建房风貌等空间形态控制要求,最终形成各村各有特色、各有风貌。
一要高质量规划。《农房风貌指引》和《农房设计通用图集》要立足实际,注重延续独特乡土景观风貌,突出地域文化特色,让农民群众“看得懂、有得选、喜欢用、用得起”。
二要高水平实施。选定本村建筑风格和建房图集时,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一旦选定后,各村无论是建新房还是落地重建,都要“按图建设”,决不能“翻烧饼”“换频道”。
三要高标准监管。乡镇政府和村两委要落实监管责任,严格做好新建农房的审批和建前告知、建中督导、建后验收,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
三、坚持文化传承、生态固本,注重既“塑形”又“铸魂”
一是因地制宜,让乡村文化资源“活起来”。要科学把握各镇、村禀赋特色,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打破同质化束缚,充分挖掘各自文化资源。鼓励有条件的村庄建设村史馆和乡村博物馆,传承乡村文化习俗,体现乡土风情,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二是紧贴群众需求,让乡村文化振兴“实起来”。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不断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载体;深入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倡导守望相助、以和为贵的行为规范,持续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以乡村社会之“和”推动农民精神之“美”。
三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让村居环境“靓起来”。坚持把乡村建设与环境治理有机结合起来,紧盯道路两侧、房前屋后、河流沟渠、田间地头,全面开展大清理和绿化美化,并建立长效管护机制,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