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支部联建、联村共建驱动乡村振兴引擎
田珺玮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济源作为全省唯一的全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在特色农业、农村综合改革等方面,积累了很多好的经验做法。但面对省委提出的“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上奋勇争先”的新目标、新要求,山区乡村的发展仍面临许多瓶颈和制约:一是村小村散村弱。越来越多的资金、资源、劳动力向城区集中,出现村庄规模变小、人口减少、居住分散、集体经济增收困难等问题。二是人才资源匮乏。大量的年轻人进城务工、经商创业,农村大学生毕业后往往选择留在城市,返乡意愿不强,农村党员干部年龄老化、思想僵化等问题突出。三是党组织建设不强。受位置偏远、人才不足、经济薄弱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山区部分基层党组织暴露出服务能力弱化、党员管理不严等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党建引领是加快乡村发展的核心引擎。为化解山区乡村发展难题,我们建议,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着力在支部联建、联村共建上破题开路。也就是按照“富村带穷村、强村带弱村、大村带小村”的原则,对人口少、组织散、经济弱的村级党组织,进行跨区域的支部联建、联村共建,形成“区域联动、服务联做、党群融合”的共建机制,推动村级工作由“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转变,为实现“愚公移山创新篇、四高四先做示范”奋斗目标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一、实施支部联建,建强组织堡垒
成立联合党支部,按照地域相邻、优势互补等原则,将村级党组织进行合并联建,选拔威望高、能力强、讲党性的“老支书”担任联合村党支部书记、副书记,实行分工负责制,推动党组织由“分散运行”转向“融合共进”。选优配强联建队伍,择优留用原任村干部,实施支部成员“双向互派”、交叉任职;吸纳各类青年人才回村任职,为基层组织注入新鲜血液。逐步缩减原有干部职数,降低村级运行成本,减轻财政负担。
二、探索机制联创,凝聚管理合力
建立健全“三不变、三独立、三集中”工作机制,即联建村现有行政区域不变、村民自治主体不变、集体资产产权不变,财务管理独立建账、独立核算、独立收支,工作集中谋划、集中决策、集中落实,在保持村级现有运行体制机制不变的前提下,稳妥有序开展各项工作。完善联合党委服务机制,采取“龙头村”集中办公与联建村驻点办公相结合的方式,实现阵地联用、办公联署,做到“联村又联心”。比如,实现联村共建后,群众开具证明、办理低保等相关手续,可仍在原村办理,确保民生服务半径不变,群众办事仍然“只进一扇门”“一次就办好”。
三、推动产业联营,实现共强共富
鼓励联建村抱团发展,统一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制定产业项目布局,组建合作社、联合社、强村公司等平台,对联建村的现有资源进行统一整合、统一发包、统一收支。鼓励联建村积极发展“飞地经济”、共享经济,将联建村的资金、土地、人才等碎片资源进行整合利用,打造具有特色的连片产业带,实现资源共用共享,群众共富,集体共强。
四、开展治理联抓,增添联建活力
省委刚刚召开的全省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工作会议,对创新加强基层治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联建后的村治理工作要抓好抓实,首先要健全“联建村党委-联建村党支部-党员群众”三级治理体系,构建村“两委”班子联培、后备干部联育、农村党员联管、党员群众联干的工作局面。其次要搭建智慧党建平台,实现联建村数据互通、资源共享,用数字化手段提升治理效能。再次要强化制度制约,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程序,建立“圆桌协商议事”机制,定期召开村民议事会,让“新村人”议“新村事”,确保科学议事、民主决策、阳光理政。最后要建立服务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各村志愿服务队作用,汇聚各村力量,形成“一村有难、联村来援”的自治自理新模式。
五、深化全局联动,破解发展难题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建议市级层面出台联建专项政策,明确部门协作、资金扶持、土地流转等配套措施,支持跨村产业项目申报与实施。二是强化跟踪指导,建立定期分析研判制度,广泛听取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建议,及时解决难点、痛点。三是加强政策宣传,引导干部群众将关注点从本村“陈芝麻烂谷子”的小事情聚焦到乡村振兴、共同致富的大目标上来,为联建共建营造良好舆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