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施乡村人才振兴工程的建议


   

  王利涛委员代表民革济源支部发言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乡村要振兴,离不开乡村人才的可持续供给,离不开心系乡土的带头人、领路人,更离不开千千万万个在乡村生活创业的新农人。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和人才工作,相继出台了《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加快推进济源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开展了济源市新农村实用技术拔尖人才评选表彰工作,初步建立了乡土人才库,为我市乡村振兴奠定了基础。 

  但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和农业产业要素不断流失,缺乏人才支撑已成为影响和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一大瓶颈,也成为影响乡村振兴的卡脖子因素,我市也面临同样问题 

  一、当前我市乡村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 

  1.乡村人才层次较低。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或经商,农村尤其是山区出现人口老龄化空心化现象,致使农村发展中人才短缺的问题日益突出。在我市脱贫攻坚工作中,参加农业技术培训的绝大多数是留守的老年人,文化层次低接受能力差,培训效果不明显。 

  2.涉农高层次人才缺乏。市中级以上职称人员中,农业领域有207人,占比2.19%;副高以上人员中,农业领域104人,占比4.63%,涉农高层次人才比例偏低。部分产业急需的专业技术人员欠缺,比如我市红薯、辣椒种植面积比较大,但缺乏研究领域对口的技术人员。 

  3.发挥作用不明显。一方面,长期以来,职称评定靠论文,很多农业科研人员把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论文发表,深入生产一线较少,导致政策棚架、资源浪费、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另一方面,乡土人才的社会地位目前仍普遍较低,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外,我市虽有各类农村实用人才12000多名、乡土人才库入库1200余人,但由于服务、管理、培训不够,大部分流于登记层面,促进人才成长和作用发挥的机制尚未形成。 

  二、关于加强乡村人才工作的建议 

  1.高度重视,构建聚焦乡村人才振兴的工作格局。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给农业插上科技翅膀的要求,把乡村人才振兴纳入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规划,将乡村人才工程纳入全市人才战略,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建立由市人才和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各部门分工负责、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 

  2.加大力度,着力涉农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的引进。广搭平台,广泛宣传,认真落实我市2018年出台的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的一系列文件精神,加大对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紧缺人才的引进,支持、吸引省内外高校和科研单位来我市设立涉农创新平台,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农业创新创业团队,提升农业自主创新整体水平。 

  3.统筹推进,强化乡村本土人才队伍的培养。习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要发挥好本土人才的作用,培养好本土人才。建议围绕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布局人才链,加大投入科学谋划,培养我市乡村本土人才队伍。一是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由政府牵头,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办人和骨干为重点,分类型、分层次开展培训。二是加强对农业专业技术和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继续教育。着力提升其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优化其待遇保障和激励考核机制,确保队伍稳定,发挥作用。三是实施乡土人才培训工程。在认真摸底登记基础上,优化整合人社、农牧、妇联等各部门的培训,由市财政划拨专项经费,分类别、分批次的对纳入乡土人才库的人员进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引领群众致富的能力。 

  4.集聚资源,支持各类人才下乡创新创业。支持有志青年返乡创新创业出台创新创业、金融服务等方面优惠政策,以大学生、进城务工人员、退伍军人等群体为重点,实施青年乡村人才选培计划,吸引优秀青年返乡创业。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到一线工作。完善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农村和农业企业挂职、兼职和离职创新创业机制,保障其在职称评定、工资福利等方面的权益;改革基层专业技术职称评价使用制度,侧重考察实际工作业绩。探索建立农村人才培养和评价制度。创新农村人才评价与认定标准,试行职业农民职称制度和乡土人才技能等级制度。引导社会各界人才投乡村振兴。建立有效政策机制,吸引支持各行业人才通过多种方式服务乡村振兴事业,推动各类人才、项目、资源向农业、农村下沉。 

  没有人才的乡村,再好的政策也难以实施,再好的资源也难以利用;没有乡村人才的振兴,乡村振兴战略的最后一公里就无法打通。为此我们呼吁,社会各界都来重视乡村人才工作,创造尊重乡村人才、爱护乡村人才、支持乡村人才干事创业的社会环境,创造激励各类社会人才服务三农、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培养造就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三农工作队伍和人才队伍,推动我市乡村振兴战略早日实现。 

    

  (王利涛:济源市新金通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版权所有:济源市政协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2022021810

举报邮箱:jyzxwz@126.com

联系电话:0391-6633999 投诉电话:0391-6631258

网站维护:河南元丰科技网络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