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 促进黄河流域快速高质发展


杨倩委员大会发言

    

  就沿黄生态保护治理,谈如下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济源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屏障和环境容量,先后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市全国水土保持示范城市等一大批国家级荣誉。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

  一是济源在沿黄流域还有近10万亩的风化裸岩地,这些裸岩地立地条件差、岩石裸露、坡度大,造林难度极高。

  二是废弃矿区山体破损严重,治理修复任务艰巨。

  三是黄河湿地内造田、采砂、开挖鱼塘等造成自然湿地面积萎缩情况严重,生态承载能力下降。

  四是现有森林资源分布不均、质量不高。目前济源西部浅山区和南部黄土丘陵区地带森林覆盖率仅有20%,平原地区仅有10%,水土流失严重;现有森林中幼林占比80%以上,单位蓄积量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52%;上世纪50—80年代所种植的刺槐、杨树等近20万亩森林,已陆续进入生命尾期,树木大量枯死。纯林比例高,应对火灾虫害等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

  五是沿黄林区林产经济产业体系不完善,特色不突出,带动林农增收致富能力不足。

  二、意见与建议

  1.实施系统修复,扩大森林面积,提升森林质量

  一是加快沿黄生态涵养带建设。要按照五年绿满山川平原、十年彩染森林济源总体目标,把沿黄生态涵养带建设作为济源国土绿化提速行动的中心工作来抓,优先安排任务,精心组织实施。要重点加大对沿黄区域生态系统修复力度,对沿黄地区天窗山”“稀疏林”“光头岭矿坑群通过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封山育林等措施,营造生态林、经济林、景观林,努力形成水土保持、经济发展和景观建设并举的生态系统。

  二是抓好森林资源提质增效工程。加强混交林营造,采用适合济源山区的臭椿、黄栌、桃花、红枫等品种与常绿的侧柏、油松等混交,做到春季有花,秋季有彩,四季常绿。同时在平原大力开展城郊造林、廊道绿化工程等提高平原森林覆盖率。开展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和疏林地补植补造。加快森林结构调整,形成格局优化、功能完善、稳定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推动沿黄国土绿化由单纯的规模速度型向数量质量并进型转变。

  2.积极开展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工作

  一是实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依据相关政策法规、结合生态红线划定等,列出沿黄生态保护负面清单,对于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等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地,要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进行保护和修复。

  二是加快湿地生态恢复。要加快实施河南省南太行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济源黄河湿地生态修复项目,通过开展生态保护管理、科研监测、宣传教育、湿地恢复等工作,科学恢复退化湿地,有效改善黄河流域鸟类栖息湿地生态环境,营造玉川大地白鹭飞,黄河水清鲤鱼肥的自然湿地画卷;要不断加强黄河干流和蟒河、盘溪河、五指河、湨河、虎岭河等支流的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要利用玉阳湖、万洋湖、曲洋湖、东湖、小沙湖湿地工程和城市水系连通等工程,增加济源湿地面积和湿地生态保护力度,全力构筑绿地、林地、湿地三地融合的生态新城。

  3.发展绿色产业,促进生态富民

  一是加快推进特色林业产业。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规模发展的原则,以建设美丽乡村、森林康养基地等为抓手,在浅山丘陵和平原地区积极支持、鼓励发展优质林果、苗木花卉、速生丰产林等商品林,打造以核桃为主的主导产业,延长产业链条,发展林下种养殖、休闲农庄、林果采摘、特色餐饮等产业,形成立体、高效、生态的特色产业。

  二是加快发展沿黄生态文化旅游。依托小浪底、黄河三峡、太行山森林步道等旅游资源,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发展生态绿色产业。深入挖掘整理女娲、七仙女等民间传说文化,以杜八联、留庄民兵营为代表的济源红色文化,重点建设集度假、休闲、体验、运动、养生、疗养和观光的生态旅游产业。

    

  (杨倩:示范区林业局副局长 

版权所有:济源市政协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2022021810

举报邮箱:jyzxwz@126.com

联系电话:0391-6633999 投诉电话:0391-6631258

网站维护:河南元丰科技网络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