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第十一届济源市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要览
广聚共识增合力 团结奋进谱新篇
——政协第十一届济源市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要览
在3月25日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济源市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开幕会上,市政协主席谭江代表政协第十一届济源市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向大会报告工作。
2024年工作回顾
一年来,市政协及其常委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共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充分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牢牢把握提质增效工作导向,尽心尽力履行职责,为中国式现代化济源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坚持以忠诚履职彰显政协担当,在思想政治引领上实现新加强。
坚持党的领导强引领,铸牢思想共识明方向。示范区党工委、市委制定出台加强和改进政协协商的工作措施;市政协党组充分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重要作用,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党组成员“一岗双责”。抓实党纪学习教育,全面营造风清气正良好氛围。
二、坚持以精准履职彰显政协作为,在服务中心大局上作出新贡献。
“玉川协商”品牌效应明显提升,“一委一品”创建活动扎实推进,区域联动协商深入有效。全年9篇协商专报得到示范区领导批示;提案立案198件,办复率达100%;编发社情民意信息112篇,荣获省政协“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三、坚持以为民履职彰显政协温度,在增进民生福祉上取得新成效。
协同基层协商精准深入,指导16个镇(街道)协商议事室制度化开展基层协商。做实委员下沉服务群众,加强委员工作室建设,助力化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围绕80余项民生问题开展调研、监督协商,办理民生类提案135件。
四、坚持以团结履职彰显政协优势,在广泛凝心聚力上展现新作为。
合作共事铸同心,完善落实民主党派、工商联在政协发表意见、提出建议制度机制。发挥民族宗教界委员在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睦等方面的作用。举办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和人民政协成立75周年系列活动,扎实推进“书香政协”建设,在省级以上媒体刊发宣传报道64篇。
五、坚持以创新履职彰显政协质效,在完善协商机制上拓展新实践。
完善落实《政协济源市委员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主监督工作的实施意见》,制定出台《委员联系服务界别群众工作办法》《加强委员履职“服务为民”工作意见》《市政协办公室工作评价办法》,健全提案办理、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机制。
六、坚持以严实履职彰显政协风采,在加强队伍建设上树立新形象。
通过理论武装、政策宣讲、履职指导、联谊交流等,加强和改进委员管理服务工作。压实专委会联系服务委员、开展专题协商、指导基层协商、督导提案办理、反映社情民意等职责任务。落实“政治+业务”双导师传帮带机制,加强纪律作风建设,提高服务效能。
2025年工作安排
总体要求:
2025年,市政协及其常委会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中央、省委、示范区党工委决策部署,聚焦“愚公移山创新篇、四高四先做示范”奋斗目标,为中国式现代化济源建设走在前、创新篇、作示范贡献政协力量。
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在铸牢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提升效力。
完善理论学习长效机制,主动接受示范区党工委、市委对政协工作的全面领导,做到党建与履职深度融合、同向发力。
二、以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济源篇章为中心,在服务发展大局上精准发力。
开展专题协商,推进提案协商,开展深度调研,服务科学决策,突出协商监督,广泛汇聚合力,提升协商质效。
三、以坚持人民政协为人民为追求,在助力基层社会治理上用情用力。
关注民之所盼,回应基层所望,发挥委员之力,增进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以画好强国复兴最大同心圆为目标,在广泛凝聚共识上汇聚合力。
坚持合作共事,深化团结联谊,协助做好民族宗教、港澳台侨工作,画好最大同心圆,建强专门队伍,加强文史研究,构建“报、网、微、端”新格局,凝聚奋进新力量。
五、以加强履职能力建设为基石,在守正创新、提升质效上激发活力。
加力推进制度机制集成,改进委员服务管理,持续提升“一委一品”创建成果,探索建立界别群众代表参与协商制度、专委会向常务委员会报告工作制度,强化机关服务保障,注重能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