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市政协

zx.jiyuan.gov.cn

  1. 首页
  2. 文史资料

【乡村记忆】追忆鳌背山水库引水工程的建设


口述/杨建东 卢本高 李典祥等 整理/孔小军

在济源西部山区邵原镇,有两大高山水利工程,一是鳌背山水库引水工程,二是布袋沟水库供水工程。其中,鳌背山水库引水工程分水库和干渠两部分,总投资1700多万元,1970年开工,1984年竣工,历时15年。水库水泥混凝土大坝高50余米,设计总蓄水量270万立方米。总干渠起自山西省阳城县横河镇境内,沿东阳河右岸650米等高线,逢山打洞,遇沟架桥,直抵邵原镇北寨村东北歇马店,全长17.5公里。除3.8公里明渠(含李沟石拱渡槽和布袋沟渡槽)外,其余由总长13.7公里的103个涵洞组成。东干渠起自北寨村东北的歇马店分水闸,流经北寨、邵原、张凹、李凹、阳安、刘沟、长院、柴家庄、碌碡、坟凹、山院、南窑12个大队,长12公里。西干渠亦起自歇马店分水闸,流经北寨、崔家庄、史家腰、刘下沟、后王庄、段凹、刘腰7个大队,长6公里。鳌背山水库引水工程投入使用后,一度扩大浇地面积至1.5万亩,同时解决了部分地区的人畜饮水问题。

在鳌背山水库引水工程建设中,涌现出一大批不怕苦不怕死的英雄模范,李培文、杨小得、秦得多等30多位民工为了这一水利事业而英勇殉职。

我们中,有的全程参与了引水工程建设,有的参与了部分工程建设。15年间工地上发生的一幕幕,深深地留在记忆之中。

一、大幕拉开

1968年,济源县委书记王荣森等领导同志带领有关技术人员,多次深入王屋山区考察,最终选定了王屋公社王屋山水库、邵原公社鳌背山水库、王屋公社林山水库的坝址和渠线。

从1968年12月开始,邵原公社以成英为队长的水利专业队(队员有杨建东、侯清怀、翟小治等8人),用近两年时间,完成了鳌背山水库引水工程输水洞口至歇马店17.5公里总干渠线路的测量工作。

20世纪70年代的第一个春天,济源县委、县政府在顺利完成蟒河流域治理、“引沁济蟒”工程后,又响亮地提出“向高山水利化进军”的战斗口号。当年,县委召开山区水利专题会议,决定由县里统一组织王屋、邵原、下冶、大峪4个公社的民工共同施工,先修建王屋山水库,再修建鳌背山水库,并确定了领导分工、属地责任、民工调配、开工时间、保障措施及指挥部人员的组成。

邵原公社党委书记连世清把县委的决定带回邵原后,公社革委会副主任李恒太和时任湖北省煤田地质勘察公司党委书记的邵原人翟明礼,提出了一个建议。他们认为,按照县委的安排,鳌背山水库引水工程动工最快得等四年,邵原公社有近四万人口,又有邵原焦化厂提供经济支撑,有能力自力更生修建这一工程,尽早让群众受益。他们的建议得到了邵原公社领导班子的认可。连世清向县委打请示,请求撤销县里下达给邵原公社的王屋山水库的修建任务,由邵原公社独自修建鳌背山水库引水工程。该请示得到了济源县委和县革命委员会的同意与支持。

1970年4月,邵原公社党委在黄背角大队召开了修建鳌背山水库引水工程动员大会,宣布了鳌背山水库引水工程指挥部工作人员名单和有关事宜。按照公社党委和工程指挥部的规划,鳌背山水库引水工程分三期:先修建工程最为艰巨的总干渠,再修建水库大坝,最后修建东西干渠。

工程准备工作随即展开。首先,请来技术人员,开始培训自己的工程技术队伍。同时,紧锣密鼓地筹办三个小型工厂:在郝坡大队白坡自然村办水泥厂,在黄楝树大队办炸药厂,在白坡自然村、史家腰大队办白灰厂。在随后的半年时间内,水泥厂、白灰厂、炸药厂建成并投入生产,解决了物资供应紧张的问题。

为了给鳌背山引水工程筹集资金,公社还从各大队抽调250名青壮年劳力,充实到焦化厂。大队给抽调的人员记工分,参加队里分配。焦化厂把他们的工资直接交给大队,投资引水工程。当时,焦化厂每年可为公社水利建设筹资10余万元。

动员大会之后,邵原公社51个大队近3000名民工,以排、连、营为编制,举着红旗,拉着平车,背着铺盖,担着米面,扛着锅碗瓢盆,揣着“老三篇”,浩浩荡荡开进了鳌背山水库总干渠工地。

为避免工程作业线过长,不便于管理,指挥部又把总干渠工程分作两个阶段施工。第一阶段修建渠首到桐油沟自然村段,第二阶段修建桐油沟到歇马店段。民工们搭起草庵,打起地铺,盘起锅灶,在连世清同志等公社党委、革委会一班人带领下,开始向群山宣战。

一时间,寂静的黄背角沸腾了:号子声、吆喝声、锤錾击打声、柴油机轰鸣声,响成一片;登高鸟瞰,从沟底到山腰,人如蚁,歌如潮,旗如火;“血汗本是生命油,愿为革命当水流”“为牵龙王下山岗,完不成任务不还乡”等标语口号,在石壁上跳动。

二、总干渠之战

总干渠起自规划中的水库大坝输水洞,终点到北寨村歇马店分水闸,蜿蜒于群山之中,地质条件复杂,多处是悬崖峭壁。除了明渠和渡槽,需要开凿涵洞103个,总长13.7公里,占总干渠全长的78%。所以,人们戏称总干渠是“地下长龙”,工程建设任务十分艰巨。

韭楼崖是一个几乎垂直的崖壁,花园大队、郝坡大队的任务就是在这悬崖峭壁上开凿5个涵洞,总长520米。起初,民工们上工时,将大绳的一头拴在大树上,一头拴在腰上,双手紧握绳子,从崖顶小心翼翼地下滑到工作面上;下工的时候,再双手握着绳子一步一步往上攀爬。后来,民工们制作一个棕绳软梯,把一端拴在坡上的大橿树根上,另一端固定在崖壁上。这个50多米长的软梯,称作“云梯”,成了民工们每天上下工的必经之路,打炮眼、填炮、引爆,都是通过云梯进行的。利用云梯施工的工地,总干渠有五六处。这样的“路”, 花园大队和郝坡大队20多名民工足足走了3个多月。比起在悬崖上爆破,爬云梯还算安全。要准确计算从点火到爆炸所需的时间,提前找好藏身的地方,施工人员必须胆大心细,稍有慌乱和疏忽,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两个大队民工们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如期完成了涵洞的开凿任务。

李沟石拱渡槽由东阳大队修建,是总干渠上比较大的一个石拱桥,长30米,高8米,宽3.6米,中心桥孔横跨度为25.6米。民工们在往返十余里的崎岖小道上背灰担沙,运送架桥物资,并采用打空心土胎的办法,解决了施工上的一个个技术难题。历时一年零三个月,他们完成了石拱渡槽的修建任务,同时也付出了沉痛的代价,民工石铁印在渡槽工地上殉职。

第64号洞横贯崖沟总干渠,全长500余米。它地处深山峡谷,路线所经之地全是悬崖峭壁,地质是鹅卵石结构,是总干渠上的一个最重要、最艰巨、塌方现象最严重的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涵洞出现过多次严重塌方。有一次,出现了几十米长、高达15米的大塌方,把山顶塌透,洞口堵实。七沟河大队、茶房大队的30多名民工一边排渣,一边搭架,抢修垒圈,历经40多个昼夜,才完成了任务。

第67号洞斜穿胡窝村,全长530米,是总干渠上最长的涵洞。该洞地质状况复杂,或硬如铁石,或软如稀泥,渗水严重,随时可能塌方,施工非常困难,每凿进一尺一寸都要费九牛二虎之力。邵原大队民工们在胡窝村里预制水泥砖,边扎圈边凿进,防止了洞顶坍塌。洞顶淋水,民工们穿着雨衣干活,炮眼打好后,将油纸折成桶状,塞进炮眼里,再装填炸药爆破。上顶“倾盆大雨”,下踩半膝泥水,民工们排除重重困难,才得以把该涵洞有惊无险地凿通。

第103号洞全长400米,也是总干渠上较为难打的涵洞之一。涵洞的岩石特别坚硬,一锤一个白印,号称“千锤难进一尺”,经常折断钢钎。承建该洞的是赵圪塔管理区的几个大队。当时,缺少排风设备,洞内缺氧,有十几次民工们正干活就晕倒了。由于打炮眼难度过大,公社请部队官兵用机械钻炮眼,才解决了施工难题,凿通了涵洞。

总干渠上最长的一段明渠,在第103号洞出水口到歇马店分水闸之间,长1公里,由南窑管理区部分大队承建,社直机关和学校师生支援修建的。这段渠道全部处于泥沙碎石相夹的土石层中,渠帮经常倒塌。垒渠的石头当地没有,公社组织民工们到山西境内开采、运输石头,运石头往返一次要30余公里,就这样才保证了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

在总干渠建设中,除了上边提到的石铁印,还有多位民工兄弟殉职。

1973年8月的一天,在白龙池下边3号洞里,郝坡大队的民工王平定、杨小狗、杜发明三人囤炮时失手,致使雷管引爆,杨小狗当场死亡,王平定右臂前肘被炸断,杜发明右眼被炸瞎,左眼受伤。

1975年春的一天,为抢时间、赶进度,黄背角大队工地带班班长陈帮文和民工胡新安二人去检查涵洞内安全情况,不料刚走进洞口,穿山炮像巨雷一样炸响。来不及躲避的陈帮文、胡新安,不幸被乱石掩埋在洞内,以身殉职。

承担长达500米蛋李(蛋窝河—李沟)涵洞开凿任务的是东阳大队,施工采用两头掘进法,杨根才带领一班11人从南往北打,王有奇带领12人从北往南打。1976年4月的一天,涵洞中间还剩约3米厚的隔层没有打通。当时是利用吃早饭时间爆破,有个哑炮没响,谁也不知道。吃罢早饭,杨根才带领工友们进洞施工,正准备干活时,洞隔那边的哑炮突然响了,飞来的石头夺走了杨根才、邢小龙、李宗文的宝贵生命,左堂三、郑来祥、孙宝国等8人被震昏迷。

前方几千人修渠打洞,生产和生活物资的供应与运输是个大问题。为了保障供应,各大队组织了一批专业运输人员,将所需物资用牲口拉着平车从十几里、几十里外运到黄背角村,然后由民工扛到工地上。工地距黄北角村有七八里路程,坡高路陡,崎岖难行,民工们要一手扶着肩膀上的物资,一手抓着荆棘往上攀爬。在总干渠建设过程中,后方的民工就是这样一趟一趟艰辛地往返,保证了前方施工的正常进行。

施工的艰难、运输的困难,都没有吓倒战天斗地的邵原人,而上级的支持更是增添了他们必胜的信心。1976年,新乡地区水利局一次性划拨粮食(5万斤)、木材、钢材、炸药、水泥等物资,弥补了鳌背山引水工程建设物资的不足。济源县委派县委常委兼县团委书记张善军带队,率领100余人的工程队,赶来支援打洞。

1976年“七一”建党节那天,鳌背山水库引水工程总干渠试通水,召开了万人庆祝大会。

三、浇铸水库大坝

1972年冬,公社就开始为浇铸水库大坝做准备,为保障大型车辆能够运送物资到大坝工地,着手规划修建黄背角至刀开地的黄刀公路。修路任务交给了东阳大队。黄背角村后河滩中间有一巨石,阻碍修路,需要爆破。当炮点燃后,长时间不响。带班班长王旦娃和民工侯长会上前查看。不料,哑炮响了,两人当场殉职。1977年12月,施工道路修至磨盘石,被一座山头阻挡。指挥部把攻坚任务交给了洪村大队,支部书记李春基带队在山坡上打了近一个月的炮眼,囤进1.5吨炸药,装进200根雷管,点燃爆破。结果,山头被炸开,道路被打通,气浪冲击的石块却意外地弹射到西坡一石坎下,击中了正在给民工们做饭的牛庄大队民工于福友,于福友因此殉职。

修建水库大坝要先进行地质勘探。1975年秋后,指挥部在山西联系到一个钻探队,来鳌背山沟底勘探库底地质。地质勘探要使用大型柴油机、发电机、钻杆等,当时,没有条件用车辆运输,只能靠人抬。张凹、卫凹、前王庄大队民工连连长李典祥带领20余名民工,从黄背角村抬起柴油机、发电机和钻杆,一路蹚冰河,爬陡坡,用两天时间,硬是一步一挪地把机器设备抬到了水库库底。

1976年7月,鳌背山引水工程总干渠竣工后,鳌背山水库大坝浇铸随即展开。大坝由赵功佩等技术员设计,采取的是混凝土双曲薄壳弓坝。当时,专门成立了库区施工县、公社两级指挥部,县委常委郭俊担任库区施工总指挥长。郭俊对工程施工要求非常严格,提出要做到“入山三个会,而后两手抓”,即带班会、炮手会、民工会,一手抓安全,一手抓生产,同时要求干部们深入工地,与民工一起劳动,现场督察备料、安全、工程进展等。

大坝浇铸是一场大会战。首先是备料,即准备沙子、水泥、砂砾石和石头。砂砾石来自库区南边的河滩上,民工们把大石头破开,再用手锤砸成合乎规格的石块,靠人工担运到库区。石头是从库区东坡爆破下来的,民工们两个人抬一块,抬到工地上。水泥和沙子,也要靠民工往施工现场背。

接着是搅拌混凝土。民工们以一个管理区为一个营,各大队设连,一个连负责一个“盘”,靠人工在盘上把混凝土搅拌好后,用帆布包抬到施工场地上。

最后是灌铸。确定哪一天灌铸,民工们要早上4点起床吃饭,饭后一直干到次日12点,长达32个小时轮换作业,不能停顿。灌铸期间,每隔2个小时送一次饭,以确保民工有足够的体力。

大坝开工后,每准备几天石料、水泥,就要进行一次混凝土浇筑。郭俊总指挥长对工程质量要求非常严,比如用来筑坝的石头必须洗得干干净净,沾一点泥土就得返工。他还经常穿着高筒胶鞋,手持振动棒,和民工们一起干。

1980年冬,邵原大队支部书记李刚带领300余人,到鳌背山水库浇铸大坝。在距水库500米的东坡上爆破采料时,遭遇大面积塌方,一些人被塌方压住,李体明、翟小如、翟张明送医后死亡,袁沙立左腿粉碎性骨折,留下后遗症。还有30名民工受轻伤。

鳌背山水库大坝,从1976年开工到1981年停工,1989年又加高2.3米,共50.3米。

四、会战东西干渠

1975年10月,济源县委组织城关公社、轵城公社民工支援邵原人民进行水利建设,承担了东干渠由歇马店到张凹长5公里(包括长1.19公里的白坡崖和东坪两处薄壳渡槽)的修建任务,1977年春完工。

1975年11月,开始修建西干渠一期(歇马店至史家腰)工程。工程全长3.1公里,渠深2米、宽1.5米,条石过錾,白灰垒帮,水泥渠底。北寨土坝由邵原大队修建,崔家庄土坝由刘沟、刘下沟大队修建。1976年完工,共投资23万元,其中国家资助2万元,其余为社队自筹。1976年春,修建歇马店分水闸工程。分水闸工程大楼三层,圈砖窑10孔,总投入资金3万元,由公社机械厂承担。

西干渠(史家腰至段凹南坡)二期工程,1976年开工,1977年8月竣工。1978年10月,东干渠张凹至碌碡干渠全线开工。工程全长7.5公里,总投资58.5万元,公社投资10.4万元,县里资助7万元,大队投资41.1万元。同时,还修建了歇马店、东坪、刘下沟、段凹、后王庄蓄水池。

段凹石拱渡槽由公社自行设计并施工。渡槽东西长500米,宽1.8米,共 32个拱圈。参加建造的有邵原、七沟河、白坡崖、崔家庄、段凹、后王庄、北寨、史家腰等8个大队,1976年开工,1977年8月竣工。

1980年9月,开始修建全长12.5公里的南干渠张凹至赵圪塔段工程,到1981年麦收前,除白沙腰、坑水洞、大夹沟渡槽等未完成外,其余全部竣工。

1982年春,工程重新移交邵原公社组织施工。1984年4月,鳌背山水库引水工程东西干渠竣工,历时15年,全线通水。

鳌背山水库引水工程竣工后,邵原镇又组织民工在东西干渠沿线两侧16个村,开挖了27座蓄水池,从干渠引水入池,用于人畜饮水和坡岭地的灌溉,人们称之为“长藤结瓜”。鳌背山水库引水工程主要用来引水灌溉,同时也缓解了沿线群众生活用水难题。2000年到2008年,济源市兴建山区集中供水工程,以布袋沟、鳌背山水库为水源,建设了布袋沟供水工程,让邵原镇43个村的群众用上了自来水,彻底解决了用水难问题。(本文撰稿时参阅了《邵原镇志》及其他有关档案资料)

(本文刊发于2024年11月5日《济源日报》第6版,整理者孔小军,1951年3月生,邵原镇阳安村人,退休教师,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济源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