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市政协

zx.jiyuan.gov.cn

  1. 首页
  2. 文史资料

【乡村记忆】“济源海拔第一村”水洪池


陈同枫

济源市西北部,豫晋交界地带,海拔1460米的太行山奇峰遮掩处,有一洼难得的平地,盛开的格桑花、古旧的院落,一派陶渊明笔下“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恬淡闲适。

它就是号称“济源海拔第一村”的“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水洪池村。

一、区位与村名

水洪池村隶属于思礼镇,距市区35公里,北与山西省阳城县押水村接壤,西与阳城县西山村相邻,东北与山西蟒河自然风景区交界,东南与济源九里沟自然风景区相伴。

据考证,清光绪年间,阳城县一李姓人家最早来到这里,在一个大水池边搭建房屋,开荒造田。后来,又有济源苗姓等各姓人家相继迁入,择地而居。因为村内有一处天然形成的大水池,池水略呈红色,人称“水红池”。夏天的洪水也汇集池中,因“红”“洪”同音,水洪池的村名即由此而来。水洪池也曾是一片红色热土,1943年,中共济源县委、济源县抗日民主政府曾驻村办公,开辟抗日根据地。

村子四岭环拥,形成了独特的气候。盛夏时,气温比市区低5℃到10℃,如今,村子已成为济源人和外地游客休闲采风、消夏避暑的好地方。

二、古建民居

水洪池村以民宅为主体,有王屋山地区规模罕见的传统民居建筑群。

古建筑群有旧县委院落和30余套合院民宅组成,形成大池、东庄、小池、西庄、狸虎巴、蝙蝠洞等6个居住点,而以大池最为集中。

在申报“中国传统村落”时,被纳入统计的古建筑有房屋100余间,占地60余亩,总建筑面积为5万平方米。这些古建筑基本上是苗姓、李姓家产,建筑年代多为清代、中华民国。从苗姓、李姓迁住水洪池开始,历经八代,形成了今天的规模。古建筑80%保存良好,部分倒塌或改变了旧貌。现在还有24户村民仍居住在这些老宅子里。

水洪池传统民居错落有致,形态多样。不仅有四合院落,还有“L”型和“一”字型院落。其中,四合院多为二层建筑,由正房、东西厢房、辅助用房等组成。正房进深四架椽,为单檐悬山二层楼式石构建筑,厢房为单檐悬山石构建筑。屋面均为灰色板瓦覆盖,明间装四抹隔扇门,两次间置槛窗,梁枋构件制作简单粗放,不加雕饰,护栏有缺失,隔扇门、槛窗多有丢失。一层用来居住,二层常用来存放粮食。从一层上二层,多是拿木板、椽子在建筑外边建造的木质楼梯。室外造楼梯,这又是水洪池民居的一大特点。

现在被称作“水洪池05号院落”的,是中共济源县委旧址。位置在大池西北角,三面环丘,古木遮掩,如一幅老旧的国画,却不失其内在的风采。该院落坐北朝南,南北长17.3米,东西宽12.4米,现存正房、东西厢房石屋各3间,石墙、灰瓦、坡屋顶。以青石堆砌为墙体,用大木头做大梁,用直径10厘米左右的木头做椽子,椽子上横着铺木板,在木板上面用泥土封严实,最后把灰瓦一层一层地叠放在上面,代表了当地房屋建造的特点和特色。

“水洪池05号院落”是村里第一座石墙石房,由李启成在光绪年间所建。李启成是山西大户人家,路过此地时,看中这里山水秀美,就雇人运石垒墙,以一斗米一百块瓦的价格买的房瓦。建成此房后,他举家搬迁来此。水洪池其他李姓人家都是在他的影响下相继搬迁至此的。1968年,后人李牛柱对此院落进行过翻修。

水洪池传统民居建筑古拙朴实,是济源地区现存较少的一种建筑形式。其结构形式反映了山区建筑的基本特征,对研究济源山区的石体建筑,具有一定的价值。其建筑风格与山西阳城传统民居多有相似,也为研究晋南与豫西北的民居建筑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三、乡韵山水

水洪池之所以秀美,还在于它的乡韵山水、古树名木。近观,村子被硕大茂盛的树木覆盖;远望,奇岭遮掩,宛若城墙护卫。

我曾以脚步丈量过水洪池的奇山秀水:

先上“仙人桥”。“仙人桥”位于水洪池虎板岭,横跨悬崖,天然形成,桥下是万丈深谷,又称“天桥”。相传当年“八仙”在九里沟仙人洞居住,每天都要到仙果洞采仙果,但两洞之间有深沟,过往不便。鲁班师傅正好路过这里,就用唾沫粘起石块,搭成这座“天桥”。

再走“虎板岭”。村北的豫晋交界处,有一巨石,酷似一虎卧于石板之上,虎头和前腿悬于空中,呈觅食状,此处故名“虎板岭”。一岭分两省,虎石为界碑,越此岭便到达山西蟒河自然风景区。此处景观极佳,绝壁陡起,林木茂密,深秋季节更是漫山红遍,层林尽染。

渴饮“滴水盆”。水洪池龙宫洞群的东边有一座山脉,峰尖排列如锯齿,名曰“锯齿山”。山上流下的泉水在崖下积成水锈,形状极似熊猫。在“熊猫”头上,又形成一个水盆,从崖壁上滴落的缝隙水正好落入盆中,故名“滴水盆”。在此饮一口山泉,顿觉毛孔疏散,神清气爽。

饿餐“仙果洞”。“仙果洞”位于仙人桥北的虎板岭东南侧。洞阔7米余,深30多米。洞中内高外低,错落有致地布满大小不等、状如鱼鳞的小水池,池中有许多小如桑葚的石粒,人称“仙果池”。有专家考证,石粒为形成于1亿年前的边坝石。传说食此石粒可延年益寿,故称此洞为“仙果洞”。

穿行奇洞群。一曰“神州奇洞”,是一个千年溶洞,位于村东北约600米处的龙珠峰腹部,海拔1200米。有3个洞厅,第一洞厅长35米、宽9米、高30米,洞中钟乳石发育极佳,形态各异,多姿多彩。第二洞厅长约10米、宽5米、高8米,以石瀑、鹅卵石以及晶族状钟乳石群为特色。第三洞厅长约10米、宽3米、高约7米,洞中钟乳石状如海螺、石柱、石瀑,在灯光的映射下,五光十色,光彩夺目。

二曰“凤凰洞”,位于水洪池村西南。洞阔约4米,深数十米。洞内有水,石壁清幽,寒气逼人。因有成群的蝙蝠栖于洞中,白天成串挂在洞顶,入夜成群飞出洞外,故又名“蝙蝠洞”。“凤凰洞”的来历源于一个传说:水洪池村有一对青年男女,男叫金凤,女叫玉凰,二人青梅竹马,形影不离。步入二八年龄,金凤长得清灵俊美,玉凰也出落得妩媚动人。有一天,村里来了一个算命先生,说玉凰面相极贵,日后定能母仪天下。玉凰父母信以为真,便把玉凰限制在石砌的阁子里不准外出,等待日后大富大贵。金凤听说玉凰被软禁,天天痛心流泪,如痴如呆,锄禾不知苗,吃饭不觉味,一天天消瘦下去。玉凰得知后,也天天默默哭泣。时遇吕洞宾临凡,送金凤瑶琴弹奏《凤求凰》,于是金凤就天天夜里坐在山头上弹唱。一个月明星稀之夜,玉凰化成了一只彩凤,高飞云端,金凤也展翅飞向天空,两人在空中自由飞翔。此情此景,感动了天帝,让这两位有情人在“蝙蝠洞”举行了婚礼。从此,人们就把这个山洞称为“凤凰洞”。《诗经》说“凤凰于飞,翙翙其羽”,即是用以象征吉祥、和谐的婚姻,这比“梁祝化蝶”更早、更美好的故事,氤氲了此地的秀美山水。

水洪池的古树名木,以栎树为主。栎树在水洪池也叫“柞树”,小树叫“枥梢儿”,长大了才叫栎树。过去,水洪池的山山岭岭和房前房后的坡上,曾经都是大栎树,1958年大炼钢铁时,几乎被砍光,现今留下的7株古栎树,分别为栓皮栎、槲栎、鹅耳栎3个品种。最大的一棵,树高23米,胸围3.56米,冠幅14米,树龄500年左右,已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古树名木目录。其余几棵树龄在250年到350年不等,也被列入国家二、三级保护古树名木目录。

村里的老人讲,那棵500年树龄的栎树,自打他们记事起就这么粗大,以后似乎再没见长。该树树荫铺展开来,占地一亩多,树大招风好乘凉,夏天往树下的石头凳上一坐,凉爽胜过空调,是全村人的饭场儿。每年春节,大栎树都要风光一回,村民把写着“树木兴旺”的红纸贴上树干,然后放鞭炮一挂。噼噼啪啪的响声里,男女老少唱的唱,扭的扭,树底下又成了会场、戏场。

村里还有济源市唯一的百年以上的山茱萸树,树高6米,胸围2.02米,冠幅8米,树龄约100年,是国家三级保护古树名木,如今长势依然旺盛。

四、非遗文化

水洪池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特色鲜明,多少乡村情怀、少时记忆,尽在其中。

虎头鞋,是水洪池传统手工艺品之一。这是一种童鞋,因鞋头呈虎头模样,故称“虎头鞋”。它既有实用价值,也有观赏价值,同时是一种吉祥物。虎头鞋做工复杂,仅虎头上就用刺绣、拨花、打籽等多种针法。鞋面的颜色以红、黄为主,虎嘴、虎眉、虎鼻、虎眼等处常采用粗线条勾勒,夸张地表现虎的威猛。水洪池当地老人经常做虎头鞋给子孙穿,说是能辟邪。如今,虎头鞋已成为当地很抢手的旅游产品。

手工编织这一古老的民间技艺,在水洪池村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水洪池当地植物资源十分丰富,为编织箩头、箩筐、篮子等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水洪池的手工编织很有自己的特色,比如劈篾十分讲究技巧,编织时立体回旋,经纬多角,图案巧妙精致。成品集实用与观赏为一体,是水洪池人利用自然、创造生活的艺术结晶。这一技艺至今仍在传承。

橡面凉粉是水洪池的一道特色美食,主要原料是橡子面。制作过程是把收回来的橡子晒干,去壳磨成细粉,筛掉粗渣,煮一锅水,在水温70℃到80℃度时倒入橡子面,并搅拌均匀,等到变稠凝固后取出摊凉,然后切成块状,用作料凉拌即可食用。水洪池的橡面凉粉有嚼劲,口感出色。

土馍也是水洪池的传统土特产。它是以面粉为主要原料,以鸡蛋、芝麻、香油等为辅料,用王屋山区一种特有的白面土为烘焙介质制作而成。土馍清香可口、外酥里软,是一种富含钾、铁、钙、锌等微量元素的传统风味食品,具有醒脾健胃、消滞化食、柔和肠胃的功效。《本草纲目》记载“壁土拌炒,借土气助脾”,《本草蒙荃》记载“陈壁土制,窃真气骤补中焦”,都提到“壁土”的药用价值,水洪池土馍所用之土在功效上大概与之相当。传说很久以前,在山区突然流行一种怪病,人人胃酸心呕,肠胃不适,食欲不振。方圆百里的郎中无一人能医,无奈,人们祈求神灵相助。后来,观音菩萨化身一姥太前来。她采集天坛顶峰之土,过筛后放入锅中焙热,再将切成石子大小的面块放到土中一起翻炒,然后将焙熟的面块让病人食用,几天后病人相继痊愈。人们为了感谢菩萨,亲切地称之为“土姥太”,将此面食叫“土馍”,此土便命名为“观音土”。因为“观音土”又白又细,酷似面粉,后人又叫它“白面土”。有专家考证,“观音土”即是“高岭土”,因富含矿物质,故有增强消化动力的功效,但此土不宜多食,否则会引起腹胀。做土馍只是用它作烘焙的介质,粘染少许,反而有益,这是人们对自然物产的合理利用。土馍是水洪池人出门远行、休闲待客、馈赠亲友的最佳风味食品。

水洪池还有许多特色民俗玩乐项目,如放风筝、打角螺、打弹弓、跳绳子、拈石子、老鹰担鸡、斗蟋蟀、滚铁环、解绷绷、捉迷藏、骑马马、拔纸牌、折纸、剪纸、跳皮筋、丢手绢等。在社会突飞猛进的今天,这些儿时的“小玩意儿”如今愈发珍稀了。

五、红色记忆

1943年,中共济源县委、济源县抗日民主政府由山西阳城迁驻水洪池。当年,在县委书记焦祖涵、县长孙渊鸣,武装大队教导员赵守训等人的带领下,水洪池村民和共产党人一起,出生入死,与日本鬼子进行了你死我活的斗争。他们开创抗日根据地,成立了农救会、妇救会,开展减租、减息运动;群众搞生产度饥荒,青年参加武装大队,开展游击战争。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武装大队教导员赵守训不顾个人安危,孤身赴国民党李宗轩部做统战工作。在他的耐心说服教育下,李宗轩毅然率部队接受改编,成为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因此,水洪池是豫西北抗日革命的摇篮和发源地之一。

20世纪80年代,水洪池村原党支部书记苗田才,为了实现乡亲们走出大山的梦想,带领全村43户人家的48个男劳力、27名妇女劳力,肩扛人拉,劈山凿洞,克服种种困难,经过10年苦战,投工28万个,打通隧道3条,开凿土石方55万立方米,修成了宽4米、长14公里的盘山公路,彻底改变了水洪池村的交通条件。中央电视台曾以水洪池修路为题材,拍摄了电视剧《日出日落》,再现了新时代的愚公移山精神。苗田才因此被交通部评为“2015年感动交通十大年度人物”,2017年被济源市评为“济源市当代十大愚公”。

世外桃源水洪池,乡村振兴谱新篇。2016年,水洪池村实现整村脱贫,2023年集体经济收入突破20万元,全村有94人在外上班、务工,占到总人数的近一半;有44户在镇区、市区或外地购房,占到75%。如今的水洪池人已经走上小康之路。

(本文刊发于2024年11月13日《济源日报》第6版,作者陈同枫,男,1971年生,思礼镇荆王村人,供职于思礼镇政府党政综合办公室,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济源市作家协会散文诗歌专业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