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强委员:支持民企向“新”而行塑造济源产业新优势
支持民企向“新”而行塑造济源产业新优势
卢强委员代表示范区工商业联合会的发言
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引领未来。济源作为传统工业城市,积极推动工业企业科技创新,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对于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区域竞争力、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2024年,济源财政科技支出同比增长40%左右,推动创新主体不断壮大,科技型企业数量实现翻番;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显著,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居全省第二位;呈现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的良好态势。虽然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企业创新意识不强、本地创新资源不足、科技产业良性互动不畅等问题,亟待解决。
为此建议:
(一)激发企业内在活力,提升创新能力。一是激发企业创新活力。要通过组织高水平学习培训、现场参观,对标科创企业先进典型,开阔企业创新眼界,激发企业创新活力。要研究、宣传国家产业政策,引导企业建立长期创新战略规划,主动限制低端产品生产,加大对高端产品的研发投入。二是培育创新型企业群体。要持续实施“十百千”企业梯次培育行动,通过市级领导包联企业,帮助企业解决难题,促进企业创新发展,以应用技术研发为主要途径,尽快形成多层次企业创新发展格局。三是持续指导规范。要实施清单式管理,从机构、财务、资料等多方面,对企业科研活动进行规范。帮助企业在取得科技创新成果后,能顺利申报科创项目、享受优惠政策。
(二)加大创新资源投入,强化基础支撑。一是加强人才引培。推出更加精准、更多层级的人才招引政策,注重人才与产业的适配度,探索“假日专家”、科技副总、技术咨询、项目合作等柔性用才模式,吸引高端科研人才和创新团队为我所用。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将系列优惠政策统筹细化落实,调动有关各方的积极性,共同建好人才培养基地,做到人才引进与本地培养两手抓。二是与科研机构联姻。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战略合作,大中型企业可以“一企一校”或“一企多校”,中小型企业可以“一企一校”或“多企一校”,把一些共性技术问题作为研发项目,联合实施科技创新。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要选派技术骨干全程参与,注重培养自己的人才。三是创新资本支持。设立科技创新专项基金,用耐心资本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科技创新领域,带动金融环境优化,形成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为科技创新提供稳定的资本支持,帮助企业渡过初创期、转型期难关。
(三)优化产业结构,推动转型升级。一是做优传统产业。依托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建立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间的协同创新机制;加强本地企业间的分工协同与合作,融合全行业创新优势,巩固供应链,延长产业链,完善产品品类,提供增值服务,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二是关注新兴产业。将原材料生产向新兴产业需求靠拢,开发适用产品,主动融入新兴产业发展之中。将我市正在逐步兴起的纳米产业、低空经济、氢能储能等产业,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在政策上予以倾斜,促进产业链条延长、集聚成群。三是布局未来产业。按照“储备一批、培育一批、提升一批”的梯度,寻找适合我市产业优势的前瞻性产业。根据市场需求,利用资金、土地等专项优惠政策,构建具有济源特色的科技创新生态,加快要素资源向未来产业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