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主页
工作动态

市政协社法委调研公益诉讼案件办理情况

撰写时间: 2025-10-24 来源: 市政协社法委

位于济源市五龙口镇境内的秦渠枋口始建于秦代,距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与陕西关中平原的郑国渠创建于同一时期,可与都江堰媲美,是中国水利史上第一个采用“暗渠”达到“隔山取水”的水利工程,同时也是利用“水流弯道”引水的工程实例。2013年5月,该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仅是中华农耕文明和水利智慧的活态见证,更因其持续发挥的灌溉功能,成为文化遗产保护与民生保障融合的典范。

然而,受年代久远、历次水灾破坏、管理保护不到位等因素影响,秦渠枋口文物资源受损,灌溉功能发挥与行洪安全之间存在突出矛盾。市政协委员、市政协法律服务团成员齐波在履职中发现这些问题后,积极通过“政协+检察”工作机制向市检察院反映该线索并提出建议,市检察院经调研认为其符合公益诉讼立案条件,确立了“秦渠枋口农业灌溉文化遗址保护案”。

10月23日,为进一步了解该案办理情况,市政协社法委和市检察院联合开展实地调研活动,市政协社法委副主任邢立芳、市政协常委赵汇江、市政协委员魏琪参加。调研组一行实地查看了沁河河道和秦渠枋口文物资源保护情况,对市检察院的工作予以高度评价,认为秦渠枋口文物资源保护是一篇大文章,通过“政协+检察”工作机制的运行,实现了政协建议向公益诉讼线索的有效转化,联合履职助推了相关工作的有力开展,顺利解决了秦渠枋口灌溉功能与河道行洪安全的矛盾问题,并积极推动五龙口古灌区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成果令人振奋。下一步,要继续加强协作、共同发力,把秦渠枋口文物资源保护好、利用好,成为济源黄河文化、水利文化的鲜活名片。

据了解,该案的办理得到广泛关注,《检察日报》《河南日报》河南法治报》等多家媒体作了深度报道其中《检察日报》6月11日以“北国都江堰的涅槃重生”为题在头版头条作了报道10月25日,该案被最高检察院评选为公益诉讼典型案例。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济源市政协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2022021810

举报邮箱:jyzxwz@126.com

联系电话:0391-6633999 投诉电话:0391-6631258

网站维护:河南元丰科技网络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