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主页
文史资料

【乡村记忆】由贫困村到全国文明村的蝶变

撰写时间: 2025-02-25 来源: 济源日报

成富营

从小在农村长大,对农村有着很深厚的感情,但是因为工作关系,成年后对农村的人和事渐渐疏远,就连老家也似乎越来越陌生。直到2015年8月,我被组织派到济源市大峪镇曾庄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才有机会真正地深入农村、深入农民,和曾庄父老乡亲同吃同住同劳动,一起体验“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喜悦,一起见证曾庄从一个贫困村到全国文明村的蝶变。

让文明之风吹起来

2015年8月30日,我到曾庄报到。当时,曾庄的村部还是一层平房,会议室办公用的还是20多年前村办小学用过的课桌,门前的小广场水泥地面坑坑洼洼、砂石满地,好在党员活动室里的墙上挂着许多奖牌,有省里的、市里的、镇里的。时任村党支部书记薛龙生,从会计、村委会主任到党支部书记,在村里已经干了30多年。薛书记很健谈,向我介绍了曾庄的情况:曾庄是全市59个贫困村之一、省级贫困村,支村两委加上监委共5个人,党员16人。曾庄地处大峪、承留、坡头三镇接合部,鸡鸣听三镇,仙女河穿村而过,传说曾子和庄子先后路过此地,儒道交融,故而得名。全村有6个居民组11个自然村、196户706口人,区域面积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00余亩。曾庄对外交通不便,路太窄,大车进村困难,村部离公交车站还有两三里;村部设施还不完善,党群服务中心经常漏雨。村里的产业主要还是传统的种植、养殖业,蔬菜制种、特色养殖有一些,但都还不成规模……

来了第一书记,本以为村里的干部、老百姓都会很关注,但初次见面,感觉大家都不冷不热。我明白,他们一定心里犯嘀咕:一个机关干部、白面书生到农村,能真正住下来吗?能干成事吗?就连薛书记也私下对我说:“我知道你们宣传部忙,平时我们把村里的工作干好,你来不来都中,只要能为村里多争取点资金,多争取点项目,就行了。”

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组织上信任,把我放在了第一书记的岗位上,我就要真正住下来,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村里办公用房紧张,把村部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计划生育宣传室腾出来,给我当了办公室兼住室、厨房,一床、一桌、一柜、两个凳子。真正住下来后,房前屋后,田间地头,大街小巷,村干部和群众来找我聊天的就渐渐多了。大家谈想法、谈困难、谈期待;到群众家里走访,主人经常会让我留下来吃一顿家常便饭;有时晚上回到住处,门把手上经常挂着新鲜的萝卜白菜、南瓜红薯。淳朴的乡情,让我感到很温暖。

入村第一步,就是要摸清实情。深入了解后,我才知道村里要办的事很多,老百姓对第一书记还是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当时,干部和群众提的比较多的问题,我总结成了四类:一是生产和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比如修路(包括田间道路)、建坝、架宽带、平整土地等;二是阵地建设方面,比如建好用好党群服务中心、村卫生室、文化广场等;三是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比如立好办理红白事的规矩、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等;四是产业发展和扶贫方面,比如发展蔬菜制种、烟叶、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开展精准扶贫,使贫困户早日脱贫等……

要做的事情很多,就要寻找突破口。调研中,我听说一名姓薛的村民为其老人操办丧事,花费了1.7万多元,欠下近万元的外债。这对于依靠打工、种地维持生活的农民来说,的确是笔不小的债务。听村民讲,村里办红白事铺张浪费的现象非常普遍,不管你乐意不乐意、有没有能力,都要顾及面子,比谁家办得风光、办得排场。

我敏感地意识到,为办红白事立规矩,可能是我履行第一书记职责比较好的一个突破口。于是,我第一时间把情况和想法向时任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军星等部领导做了汇报,得到了他们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认为宣传部包的村,不仅要抓红白理事会,而且要抓好,在全市带好头,做个示范。

方向定了之后,就是干。我和党支部书记薛龙生、村委会主任黄慎强到天坛街道办事处宋庄居委会、沁园街道办事处蓼坞新村、承留镇大峪新村学习,然后结合曾庄村的实际情况,拿出初步方案,逐个居民组征求意见,再通过村干部会、党员会、群众代表会一遍遍开会讨论,经过十多次修改,最后形成了《曾庄村关于文明节俭办理红白事的暂行规定》。规定办红事婚车不能超过5辆,待客不能超过15桌,每桌不能超过350元,不能有闹洞房、闹新娘等不文明行为。办白事,规定用烟不能超过10条,其中10元左右的不超过两条,5元左右的不超过8条;取消酒席,改用大烩菜,大肉不能超过50斤;严禁吹唢呐、搞演出,花费总额不得超过3500元。经过充分准备,2015年11月11日,村里召开了红白理事会成立大会,曾庄村196户村民全部签定了承诺书。宣传部还资助一万多元,为村里购买了办理红白事所需的音响设备、锅碗瓢盆、桌椅板凳。

新规定出来了,到底能不能执行,能不能真正把费用降下来,长期形成的风气能不能彻底扭转,大家心里都没底。11月下旬,红白理事会成立不到半个月,赵庄居民组一名王姓村民因病去世,这是新规定出台后村里的第一场白事。

这件白事能不能按新规矩办,很多人在盯着。对此,村里高度重视,红白理事会会长、副会长和全体会员第一时间前去主家吊唁,并详细讲解有关规定。主家没有意见,但逝者的娘家提出了异议,认为人活着辛苦了一辈子,走要走得风风光光,老传统老规矩,一样都不能少。后来,经过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终于取得了逝者娘家的理解和支持。红白理事会配合主家全程料理,村委提供桌椅、餐具、音响等一切白事用具。

一切都按新规定执行:原来的宴席改成了大烩菜,原来的上大祭改成了四叩头,原来吊唁回赠的毛巾改成了利事布条,原来的孝衣、孝帽改成了白布条,原来的吹手、演出改成了哀乐,全部算下来总花费2640.8元,比前一场白事节省了1.5万多元。

没过多久,曾庄居民组一位薛姓村民去世,主家给红白理事会提出他家有位亲戚是搞演出的,想请过来,不需要花钱。但办白事不动响器这个规矩不能破,看红白理事会态度坚决,主家也就没有再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就这样,经过一段时间,文明节俭办理红白事的规矩在曾庄扎下了根。

因为量化可行、操作简单,真正为群众着想,曾庄为红白事划“红线”的做法在全市得到了推广。后来,薛龙生书记在全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上作了典型发言,《人民日报》还专门报道了曾庄文明节俭办理红白事的做法。

红白理事会的成功,让曾庄一下子出了名,村干部的干劲更足了,老百姓对村里的发展也更有信心了。2015年11月,我和村两委干部、全体党员、群众代表一起外出考察学习后,确立了打造“文明曾庄、山水曾庄、美丽曾庄”三张名片的思路,争取把曾庄从一个贫困村变成名副其实的文明村。

2016年3月,在时任大峪镇镇长刘慧华的建议下,曾庄办起了全市第一家村级微信公众平台“大美曾庄”,并且专门请人设计了“大美曾庄”的LOGO。公众号开设“曾庄故事”“曾庄新事”“文明曾庄”“脱贫攻坚”等栏目,一篇篇冒着地气、带着露珠、有着乡村特有气息的文章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曾庄在外工作人员也因此感到骄傲和自豪。

紧接着,当年4月,村里成立了全市第一家村级法律帮扶中心——河南凌峰律师事务所大峪曾庄法律帮扶中心,免费为村民提供法律咨询、法律宣传、法律援助。6月,召开“改善人居环境,建设大美曾庄”动员大会,家家配备垃圾箱,户户争创卫生户,人人争做文明人。此后,村里还开展了“陪着父母来义诊”“脱贫攻坚道德讲堂”“情系曾庄志愿服务”“孝老爱亲表彰”等一系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一时间,文明新风扑面而来,曾庄成了“网红”,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新乡市济源商会时任会长王小虎,在曾庄成立了济源第一家扶贫助学基金;一位企业老总被曾庄文明乡风感动,匿名捐款一万元;市体育局捐赠了价值2万余元的健身器材;市住建局捐赠了价值1万多元的“核心价值观”大红灯笼;《人民日报》、新华社、《河南日报》等央媒和省媒多次报道曾庄……

作为驻村第一书记,我有一段时间也沉浸在这些小成绩里,有点飘飘然,直到一天夜里一位老党员来找我谈心。他说:“成书记,你为村里做了很多工作,大家都看在眼里,但总感觉你们的工作还是有点虚。我们老百姓最讲实惠,怎样让我们挣更多钱,怎样让村里更富裕,才是我们最关心的。”这位老党员的话,让我感到责任在肩,任重道远,目前做的,还远远不够。

让乡村产业壮起来

2016年6月,在综合分析曾庄的现实条件后,结合济源市、大峪镇产业发展的整体情况,我提出了发展“蔬菜制种、特色养殖、乡村旅游、光伏发电”四大产业的工作思路。

蔬菜制种是订单农业,对地理条件和技术要求较高。曾庄村是较早发展蔬菜制种的山区村,但规模不大,有较好的发展空间。我们一方面和济源市蔬菜制种龙头企业——绿茵种苗公司结合,邀请他们在曾庄开办蔬菜制种技术培训班,让更多的农民掌握技术,同时争取公司在产业布局上向曾庄倾斜,逐步扩大曾庄的蔬菜制种产业规模;另一方面,我们在帮扶单位——市委宣传部和帮扶企业——国电豫源公司、济源新华书店的支持下,成立了曾庄扶贫创业扶持基金,对发展蔬菜制种、乡村旅游、特色养殖等产业的农户进行奖励扶持,重点扶持蔬菜制种,贫困户每亩扶持300元,一般农户每亩扶持60元。有了技术保障和资金扶持,群众发展蔬菜制种的积极性高涨,曾庄的蔬菜制种面积由2015年的100余亩发展到2020年的350多亩。

特色养殖是曾庄的一大特色。2016年时,村里有10来户在养猪、养牛,也有8户村民在养蜗牛、屯鸟、白貉、鸵鸟、火鸡、孔雀等,他们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缺少资金支持。有了扶贫创业扶持资金,一些特色项目很快落地生根。村民薛龙武养殖的屯鸟由最初的五六百只发展到现在的两千多只;王双英养殖的蜗牛一个个如婴儿拳头般大小,既论斤卖也论个卖,作为乡村旅游商品,一只能卖到10元钱。后来,她家办起了蜗牛特色餐厅;李平定养殖的白貉更不得了,不仅肉贵,皮毛更贵,保守地说,一只貉就能卖到600多元;韩环玲办起了家庭农场,火鸡、孔雀、珍珠鸡吸引了不少城里孩子,其中2米高的大鸵鸟最招游客喜欢,一只鸵鸟蛋最便宜也能卖到400元。特色养殖既能发家致富,又给曾庄发展乡村旅游带来了生机。

发展乡村旅游。村里围绕看什么、吃什么、玩什么、买什么,主要做了这几方面工作:一是挖掘整理了二郎担山、上马石、下马石、仙女潭、夫妻树、黑猪岭等多个神话传说,开发了决断山、药王庙、千年夫妻树、传统古民居等多个景点,修建了旅游步道,设置了景点围栏;二是利用每年三月初六的药王庙传统庙会,开展“祈平安幸福、看特色养殖、赏百亩菜花、望千年夫妻树、游秀美仙女河”系列活动,举办戏曲进曾庄、大型义诊进曾庄、法律咨询进曾庄、媒体记者进曾庄、公益骑行进曾庄、志愿服务进曾庄等“六进”曾庄活动;三是开发土蜂蜜、土鸡蛋、土木耳等特色农产品,帮助村民开办家庭农场和特色农家乐。经过几年努力,曾庄打通了与大峪镇王庄的旅游通道,和大峪王庄、槐仙、仙口等村组团发展乡村旅游,成为济源乡村旅游的亮点片区。

在发展光伏产业方面,我们先是争取到了河南暖煌光电新能源公司的合作。2016年,由他们出资20万元,成立了“光伏扶贫产业发展基金”,用于扶持村民安装家庭光伏发电站,一般农户每安装5千瓦,补助5000元;在此基础上,对贫困户再补助5000元。仅两个月时间,曾庄家庭光伏电站就建成10座,容量近50千瓦,光伏扶贫初见成效。贫困户薛龙战、李体恩、韩随定、翟金旦等利用金融扶贫小额贷款和光伏扶贫基金扶持,通过发展光伏产业,实现了稳定脱贫。2017年,曾庄规划的光伏产业项目,顺利通过济源市省级集体经济试点项目评审,争取到了162万元的集体经济扶持资金。

纸上谈兵容易,具体实施起来,就知道有多困难。最关键的是光伏占地的问题,耕地、林地都是红线,跑国土资源局、林业局、农业局,跑来跑去项目都落不了地。这时候,一部分村干部和群众代表泄气了,说什么的都有,甚至说真不行这钱咱不要了,退回去算了。群众抱怨归抱怨,作为第一书记,我还得想办法解决。后来,时任大峪镇党委书记张林、宣传部副部长薛玉霞提议,把目光从“地上”转移到“房上”,先在村部的屋顶安装一部分光伏,示范带动群众,摸索一条不占地的光伏发展模式。说干就干,不到10天时间,就建成了村部30千瓦光伏电站。但是,在计划并网发电时,又遇到另一个问题,曾庄村变压器负荷太小,不能满足光伏电站并网发电。30千瓦,每天能发电120多度,一度电0.85元,每天就损失100多元。后来,时任副市长张宇松到曾庄专题调研光伏产业发展,很快解决了并网发电问题。

村部光伏电站建成后,我们考虑能不能通过租用农户房顶的方式,化整为零,解决占地问题,同时增加群众的收入。这在政策和技术上都不存在问题,关键要看群众愿不愿意。我和村干部挨个到居民组做工作,村委会主任黄慎强、村委会委员王克军、监委会委员李应战带头安装,打消了群众的顾虑。为了扩大规模,保障收益,曾庄和暖煌公司按照“1:1投资、1:1收益”的原则,共同投资324万元,采用“公司+村集体+租用农户房顶”的方式,安装家庭分布式光伏电站400千瓦,2017年12月底全部实现并网发电,每年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20万元左右。村里共有22户的屋顶被租用,每个农户屋顶平均面积140平方米左右,出租屋顶每年收入在700元左右。

曾庄“公司+村集体+租用农户屋顶”发展光伏的模式,让贫困户、一般农户受益,合作公司受益,村集体受益,实现了一举多赢。后来,这一创新做法在全市得到推广,也受到了河南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的充分肯定。

让振兴之路阔起来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为了提升支部的战斗力、凝聚力,我们采取了许多措施:开展了以“建立一本党员生日册、重温一次入党誓词、组织一次专题谈话、赠送一份生日礼物、签订一份公开承诺、进行一次党课教育、开展一次公益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入党纪念日”活动和党员分包项目、分包贫困户、组织志愿服务、捐赠特殊党费等活动,增强党员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制定了曾庄“党员八条”,把党员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说得清清楚楚。曾庄村党支部多次被市、镇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党员中也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如负责红白理事会、不要任何报酬的老党员黄心忠、薛温庆,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的便民服务代办员王克军等。

在党支部的带领下,经过积极争取,2015年以来,有2000多万元资金投向曾庄,曾庄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面貌有了很大变化。首先是路,原先的通村公路是破损不堪的3米宽水泥路,2017年建成了6米多宽的扶贫旅游大道,连接起了仙口、曾庄、林仙等多个贫困村。药王庙到大峪王庄原先的羊肠小道被改建成了旅游公路,曾庄、古墓洼、蛇沟等多个居民组的便民道路,修到了田间地头。路通了,公交也通了。交通条件的改善,让美丽的曾庄成为大峪镇东部山区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节点。其次就是坝。曾庄自然之美,很大程度上在于四季长流的仙女河穿村而过。经过和水利部门沟通协调,我们在仙女河上筑起了五道拦河坝,不仅改善了灌溉条件,还增添了100多亩水面,或钓鱼,或观光,或戏水,吸引了更多的游客。此外,曾庄380伏线路得到全部改造,扫清了发展光伏产业的障碍;300多亩土地整理项目全面完成,为发展高效农业奠定了基础;标准化卫生室建成投用,让老百姓实现了就近就医。

经过五轮回头看、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到2016年5月,曾庄贫困户只剩下8户31人。这些人,情况各不相同,有因残因病致贫的,有因学致贫的,有因缺致富产业致贫的,等等。市委宣传部作为帮扶单位,为每户贫困户确定了帮扶责任人,并针对每家每户的情况制定了针对性帮扶措施。当年,8户贫困户中,除了李铁群家因为李铁群突发脑梗生活不能自理没有脱贫外,其余7户全部实现了脱贫。

2016年底,曾庄实现了“五有六通”,“五有”是有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有标准化卫生室、有合格乡村医生、有主导产业、有集体收入;“六通”是通水、通路、通电、通班车、通电视、通宽带。经上级部门验收审核,曾庄达到了贫困村退出的条件,实现了整村脱贫摘帽。

2017年7月11日,是又一个让我非常难忘的日子,济源市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现场会在曾庄召开。这个会议规模很大,市里的四大班子领导全部参加,各镇、各职能单位的一把手和分管领导全部参加,200多人齐聚曾庄,学习曾庄在党建引领脱贫攻坚方面的经验做法。

这次现场会中间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当天上午10点左右,大概还有半个多小时,与会各级领导就要到达曾庄。这时候,忽然有群众反映,蛇沟居民组有十几个村民正在集合准备到村部会场来。这是要聚集上访吗?我和其他支村干部一下子都有点蒙,平时没听说有什么不好的苗头啊。于是,我们赶紧安排人去了解情况。原来,这些村民听说今天市里要在村里开现场会,是自发组织来加油助威的。

现场会上,时任大峪镇党委书记张林介绍了大峪镇在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方面的经验,我汇报了曾庄村在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方面的做法,重点介绍了“三基金一保障”精准扶贫的“曾庄模式”。曾庄的“三基金一保障”,即新乡市济源商会大峪曾庄扶贫助学基金、大峪曾庄扶贫创业扶持基金、河南暖煌光电大峪曾庄光伏扶贫发展基金和健康保障。这个“三基金一保障”精准扶贫法,是曾庄在脱贫攻坚过程中结合实际摸索出来的、行之有效的举措,后来在全市得到了推广。

2018年6月,因工作需要,我被调到市扶贫办工作,市委宣传部张书涛同志被派到曾庄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在驻村帮扶单位——市委宣传部的大力帮扶下,曾庄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发展:投入资金50余万元,建起了全市第一家高标准的村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定期举办“村民聊天会”活动,及时了解群众疾苦,化解村内矛盾;举办“健康中原行、大医献爱心”健康科普巡讲、“清凉一夏、从头开始”爱心免费理发和好媳妇、好婆婆、好女婿、文明家庭系列评选,打造曾庄新时代文明实践品牌;投资5万余元对党群服务中心、党员活动室进行了翻新改造,投资25万余元对曾庄组大街进行了整体提升,改善了人居环境;与济源翔星牧业公司签订投资租赁协议,流转荒山荒坡400亩,发展了5000头祖代种猪养殖场……

曾庄村一年上一个台阶,继2016年底脱贫摘帽,2017年底曾庄成功创建“市级文明村”;2018年底曾庄贫困户全部脱贫;2019年成功创建“省级文明村”;2020年11月,曾庄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村”荣誉称号,实现了由一个贫困村到全国文明村的蝶变。2020年12月10日,新华社对曾庄的巨变进行了宣传报道。

我很庆幸赶上了脱贫攻坚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会战,很感恩有机会在曾庄脱贫攻坚中得到历练和成长。在村里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我本人也获得了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省优秀驻村第一书记、全省脱贫攻坚奖创新奖等多项荣誉称号。洗去脱贫攻坚的征尘,披上乡村振兴的战袍,祝愿曾庄续写“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精彩故事!

(本文刊发于202464日《济源日报》第6版,作者成富营,河南济源人,1976年4月生,2015年8月至2018年6月,任济源市大峪镇曾庄村驻村第一书记。)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济源市政协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2022021810

举报邮箱:jyzxwz@126.com

联系电话:0391-6633999 投诉电话:0391-6631258

网站维护:河南元丰科技网络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