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主页
文史资料

【乡村记忆】济源黄河船工号子传承记

撰写时间: 2025-02-25 来源: 济源日报

李义孔

黄河船工号子是中原地区的先民们在与洪水的抗争中创造的劳动号子。它以铿锵的旋律、妙趣横生的唱词直入人心,在千年的历史沉淀中凝聚成一种特有的文化符号和文化遗产。

一、初识黄河船工号子

我祖籍孟州,从小就跟随大人们奔波在修筑黄河堤坝的劳动洪流之中,听着大人们打石硪、打桩基喊出的号子,很是新奇和喜欢。那威壮嘹亮的呐喊声就像滚滚奔流的黄河水一样气势浩荡、有力坚强,一下子把我给迷住了。于是,我就偷偷学着大人们的样子,在拉车上坡时候喊起了号子。这一喊不打紧,引起了大人们的注意, 硬让我担当起打石硪打夯的领号人。从那时候开始,我就和黄河号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1977年,我来到济源参加了工作。因为从事文艺创作的关系,多次接触到发源于济源大峪、坡头一带的黄河船工号子(也叫纤夫号子)。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济源黄河岸边的黄河船工号子有了更清晰的认知,知道了无论是济源的船工号子、孟州的石硪号子、打夯号子,还是黄河下游的抢险号子、运土号子、捆枕和推枕号子等,都属于黄河号子的范畴。 它是黄河沿岸人民共有的文化财富,是人们为了统一劳动节奏、协调劳动动作、调节劳动情绪而创造的民间曲调。

二、再识黄河船工号子

2017 年 3 月,大峪镇政府的王向阳同志找到我,说镇里想在黄河岸边搞一个黄河母亲文化节活动,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把原先洛峪新村(移民村)的黄河号子恢复编排, 作为大峪湾实景文化演出的一个项目。

接到任务后,在王向阳的引领下,我结识了洛峪新村的党支部书记李罗峪同志。李书记当过多年的教师,对黄河文化和黄河号子的历史变革有一定的研究和探索。他介绍起黄河号子的起源与兴衰可说是如数家珍。原来, 黄河船工号子诞生于济源的大峪、坡头一带,后流传至陕西、山西各地。石硪号子又称土硪号子,源于孟州、温县、武陟一带;抢险号子、运土号子、捆枕和推枕号子多见于黄河下游。这些号子的共同特点是一人领唱、众人和唱,通过不同的节奏气氛来振奋精神、提振士气、协调力量,提高劳动效率。

我问李书记为什么认定黄河船工号子源出济源大峪?李书记说,一是史料上有记载,如《唐书·食货志》宣州刺史裴耀卿记载:“今汉、隋漕路,濒河仓廪,遗迹可寻,可于河口置武牢仓,巩县置洛口仓,使江南之舟不入黄河,黄河之舟不入洛口。而河阳、柏崖、太原、永丰、渭南诸仓节级转运,水通则舟行,水浅则寓于仓以待,则舟无停留而物不耗失,此甚利也。”二是一代代口口相传,说因为黄河南岸有隋唐驰名的大粮仓洛口仓,北岸有柏崖粮仓,当时的长安城人口众多,粮食难以满足,就要从江南和东边调集粮食,然后经黄河转运至长安。

而济源大峪和坡头是距离粮仓最近的渡口码头,他们村里几代人都是在黄河岸边拉纤为生,现在还健在的几位老者都曾在河南往陕西的航道中担任过纤夫。黄河上货船往上游去属逆水行舟,当时没有机械动力,就有了纤夫拉船逆行的劳动行为。纤夫在拉船行进的过程中,有时水势平缓,有时水流湍急,为了统一指挥、统一用力,就创造出了船工号子。 沿途经过新安、渑池、三门峡,至潼关转渭河西行,船工号子也随之流传到沿途各地。

李书记告诉我,随着时代的发展,公路运输的兴起,黄河船运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老船工们告别了艰辛的黄河船运生活,黄河船工号子也成为历史的记忆。

为了保护传承这一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2005 年,竹峪村(移民村)的崔鸿飞老人连续四年骑着自行车跑遍了济源的洛峪、关阳等地,不辞劳苦地奔走在抢救黄河船工号子的路上。他用真诚和执着,打开了老船工们尘封已久的记忆,搜集整理出翔实的声像资料。2009 年,崔鸿飞老人把用自己的心血凝聚而成的资料交给了济源市文化馆。当年,黄河船工号子就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崔鸿飞老人被确定为省级传承人。

三、提炼黄河船工号子

为了真实感受黄河船工号子的生动感人场景,我又一次走进了洛峪新村。李书记把全村当过纤夫和拉过纤的老者集中到了村委会,开启了面对面的采访交流。由于我对黄河文化的挚爱和对纤夫的敬重,很快就和这群老者成了朋友。大家兴致勃勃、争先恐后地介绍起黄河船工号子。听他们一说,我才知道黄河船工号子可不是平常想象的那么简单, 仅板式就有二八、慢板、连板、快板多种曲调,根据劳动情况和行船难易,领号人自如进行调节变化,展现出丰富强悍的表现张力。唱词更是生动朴实,即兴编创,妙趣横生,不仅涉猎历史典故、传说趣闻、民间故事,还对伦理道德、人间真情进行形象地呈现。可以说黄河船工号子无论是音乐性、文学性,还是艺术性、趣味性,都达到了一定高度。

当我问到在拉纤的过程中为什么会产生号子时,老先生们告诉我,船工们从来不行哑巴船,他们只要开始行船,就必然唱起船工号子。

以行船的次序排列依次是“出船号”“打篷号”“拉船号”。“出船号”就是发出指令,告诉大家船要启动,所有船做好准备;“打篷号”是船工齐聚船旁,随着号子节拍,把帆蓬打满升高;“拉船号”就是行走在不同河段的行进号子。

“拉船号”根据河水的急缓又作如下划分:

第一种是“叫老号”,也系“快板”和“连板”。该号子作用于坡陡水急、船行艰难之时,在有力的打号声中,纤夫们肩扛纤绳背朝青天、手扒黄沙,奋力拉纤行进。这种号子苍凉豪迈,气势磅礴,催人奋进,鼓舞斗志。

第二种是“叫迈号”,也是纤夫们常说的二八板,属于使用最多的一种,用在货船正常行进中。打号时,手背身后,斜身直步。随着号子的节奏,纤夫们拉动着货船徐徐前行。

第三种是“喂喂号”,也系“慢板”。船行至水势平缓处,纤夫们无需过于用力,轻松地喊起“喂喂号”,在舒缓的旋律中调匀呼吸、养精蓄锐。

说到兴头上,这些老年朋友一起来到院子里,架起纤绳, 喊起号子,开始逼真地模拟表演。霎时,院子里喊声震天, 那苍凉豪迈的号子仿佛把我带回那个远去的年代。

通过这次近距离的接触,我对黄河船工号子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

一是黄河船工号子强节奏、多重复。强烈的节奏感可以强化协调、凝聚力量、振奋精神;反复和重复可以强化记忆、便于普及。

二是黄河船工号子有很强的实用性、艺术性。所谓实用性,就是强烈明快的节奏可以鼓舞精神,调解情绪,组织和指挥集体劳动;所谓艺术性,就是指它是富有传承价值的民歌形式,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个性鲜明的文化形态。

三是黄河船工号子具有一人领、多人和的鲜明特点。领唱者往往就是集体劳动的指挥者。领唱部分是唱词的主要陈述部分,音乐形式灵活、自由,曲调和唱词即兴变化,有呼唤、号召的特点。合唱部分大多是衬词或重复领唱中的片段唱词,常使用同一乐汇或同一节奏重复进行。

可以说,黄河号子是沿河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劳动人民在水上生活中逐步完成的民间音乐形式,是协同集体行动 的音乐口令,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与自然搏斗的奋斗精神。

四、再现黄河船工号子

有了几次近距离的接触,我更加喜爱黄河船工号子了, 也更为深邃厚重的黄河文化倾倒痴迷,更加激发起为黄河船工号子做一些事情的热诚。

为了让这一文化遗产在当代的文旅融合中产生价值,我建议大峪镇政府打造一艘有帆蓬、有舵盘、能载货乘人、能下水行驶的大木船,以洛峪村的老纤夫为主,组建一支船工号队,强化训练,准备实战表演。然后,组织专人勘察水情,选定场址,营造气氛,搭建场景,为在旅游活动中再现黄河船工号子做好准备。

经过 20 多天的精心准备,2017 年 4 月 22 日上午,济源黄河文化节隆重开幕,黄河船工号子作为文化节的一项重要内容,成为整个活动的亮点。那天,黄河大峪湾上阳光明媚、风平浪静,在进行完诵读黄河母亲祭文、向黄河母亲敬献丰收果实等环节后,主持人宣布请大家移步黄河岸边,观看黄河号子表演。随着号头一声“打蓬了”!高高的桅杆上徐徐升起了帆蓬,船工们背起了纤绳,开始了古朴繁重的劳动场景再现。或徐或急,或扬或抑,到水流湍急之处,纤夫们脚蹬地、手扒沙“嘿吆嗨吆”的奋力场景震撼了全场的观众。一时间叫好声、掌声和浩荡的号子声融为一体,交织成黄河岸边的大合唱。

随着活动的成功举办,黄河船工号子的魅力感染了更多的人。这群年过七旬的黄河汉子先后参加了群星耀中原晚会, 远赴洛阳、宜阳参加河南省文化厅组织的豫西片区展演,济源世纪广场、文化城愚公剧场的多次演出,受到群众热烈欢迎。2018 年,济源黄河船工号子经省文化厅推荐,受邀参加了在周口淮阳、鹿邑举办的大型非遗展演活动。2019 年,经文化馆组织加工后,济源《黄河船工号子》成功入选参加了中国原生民歌节活动,并远赴云南参加演出。

通过各类演出活动,济源黄河船工号子一下子“活”了起来,向更多的人们解读了黄河船工号子的音乐型态和历史价值。济源黄河船工号子作为一项文化遗产,将永远镶嵌在历史的画廊之中。

附:济源黄河号子唱词节选

(一)

清早起来两眼涩二八佳人把门开

忽听门外打歪歪歪歪不是何人打

好似奴的丈夫拉船来

(二)

连天上午是正午    刘备招亲在东吴

东吴招下孙权妹    气坏周瑜小都督

周瑜领兵去追赶    一下追到长江口

诸葛妙计安天下    张飞怒吼冲斗牛

小周朗

赔了夫人又折兵    气得鲜血大口吐

(三)

清早起来露水多    二八佳人摘豆角

一篮豆角未摘满    蹚湿绣鞋和裹脚

蹚湿裹脚奴会洗    蹚湿绣鞋颜色落

(四)

一轮明月照九州有人欢笑有人愁

有人拉纤黄河口有人朱门酒肉臭

拉呀拉走呀走漫天霞光迎星都

有朝一日时运到纵横江湖闯九州

(五)

手抓地嘿吆嗨

背朝天嘿吆嗨

拉起来嘿吆嗨

走起来嘿吆嗨

英雄出在嘿吆嗨

大峪湾 嘿吆嗨

脚蹬地嘿吆嗨

手扒沙嘿吆嗨

挣俩小钱嘿吆嗨

回家花吆嘿吆嗨

快快走嘿吆嗨

使劲拉嘿吆嗨

拉到渡口嘿吆嗨

快回家嘿吆嗨

(六)

一女贤良数孟姜    二郎担山赶太阳

三人哭活紫金树    四马投唐小秦王

五里月下抱太子    镇守三关杨六郎

七郎射死芭蕉树    八神子弟数张良

九里山前活埋母    十面埋伏困霸王

十一云南夸关锁    十二征西杨满堂

十三太保李存孝    十四水手王彦章

十五白马高四季    十六磨房李三娘

十七敬德来打虎    十八罗成投唐王

十九刘秀南阳坐    二十八宿刮王莽

(本文刊发于2024年7月17日《济源日报》第6版,作者李义孔,河南济源人,1952 年 2 月生,2012 年 退休。曾任济源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副研究馆员。)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济源市政协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2022021810

举报邮箱:jyzxwz@126.com

联系电话:0391-6633999 投诉电话:0391-6631258

网站维护:河南元丰科技网络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