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主页
文史资料

【乡村记忆】声震豫北晋南的宋庄缝纫学校

撰写时间: 2025-02-25 来源: 济源日报

李德哲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我们宋庄有一所缝纫学校,在减轻妇女家庭劳动负担、推动群众服装观念变革等方面,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它起步于1954年,前后办了20多年,为豫北晋南数十个县市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会用缝纫机做衣服的人才,用“声震豫北晋南”来评价,也毫不为过。

说会用缝纫机做衣服的是“人才”,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以为然。如今日常的吃穿用度都可以购买,缝纫机在家庭中已经被淘汰了,就是作为“古董”在农村也很少能见到了。但年轻人不知道的是,在20世纪50年代的济源农村,缝纫机还是个稀罕物,人们做衣服沿用的还是几千年不变的穿针引线的老办法。衣服的样式,虽不能说千年不变,也至少仍是民国以前的样式。民国时期的标志性服装,是四个兜的中山装和两个兜的学生装,但解放初期还没有传到济源农村。缝制中山装,必须使用缝纫机,因此推广使用缝纫机,就成为当时最前沿的“高科技”;会使用缝纫机的妇女,即便不叫“人才”,也完全称得上是“巧妇”。

宋庄缝纫学校的开办者,是宋庄黄姓人家一个已出嫁的姑娘,名作民。黄作民女士的夫君是济源裴村人,姓于名九高,早年在开封办有实业,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企业家;他在政界也有影响,曾是民国时期的国大代表。黄女士的弟弟黄振海,为人和善,处世进退有度,在家族中辈分又高,族人多呼“老八爷”。黄女士本人乡情甚笃,可能小时候也是受尽了穿针引线缝衣之苦吧,夫君功成名就之后,念及故土乡亲缝衣做裤的难处,就回到济源,派人四处贴广告,在娘家的院子里,开办起了济源历史上第一个全部是女孩子的职业技术培训班,成为太行山下名动一时的破天荒壮举。

据第一期学员赵桂莲回忆,宋庄缝纫学校教学用的缝纫机,是黄女士从郑州租赁运来济源的,一个月12块钱租金,4个人合用一台。首批学员约有近40人,都是黄女士亲自选定的周围十里八乡的农家女孩子,宋庄本村参加学习的只有她和堂姐两个。开学没几天,黄女士的两个本家侄孙辈黄本道、黄本茂见学习缝纫可以长点本事,就缠着祖姑也要参加培训。黄女士见两个侄孙好学上进,甚是喜欢,也就破例了。教缝纫的老师是黄女士的一个干女儿;当时学习的服装样式主要是四个兜的中山装、列宁装和西式裤。

1955年,学习班结业后,赵桂莲在县手工业科办了营业执照,买了一台缝纫机,雇了一头毛驴驮着,一路步行上山,走了整整一天,在王屋街上找了一间门面房,开办起了王屋山区第一家缝纫铺。当时,山上老百姓穿的都是自家织的粗布,她就做来料加工生意,为老百姓做新样式的粗布衣服。1957年,县城成立缝纫社,她得到消息就下了山,入了缝纫社,从此成为一个有了“组织”的青年人。1958年,缝纫社转为县服装厂,她又成为第一批县办企业的工人。

尤其值得夸赞的是,黄女士不辞劳苦回老家创办缝纫学校,显然不是为了自己挣钱,而是为了引进新技术,改变家乡的面貌。她的志趣显然也不仅仅是为了帮助几十名女孩子挣钱,而是真心实意为济源父老乡亲办好事来了。

宋庄缝纫学校1954年创办,到1958年“大跃进”运动时停办,4年间每年都要招收四五十名学员。三年困难时期过去以后,从1962年开始,缝纫学校重新开办。这个时期的学员来源更为广泛,豫北一带原新乡、洛阳两个地区的多数县市都有不少人来宋庄学缝纫。晋南地区远及阳城、沁水、侯马、绛县等地,都有不少女青年慕名前来学习。

宋庄缝纫学校20世纪60年代初重新开办时,农村已经实行公社化大集体管理。村里为了把这个学校办得更有影响,专门新辟了校园,盖了十多间教室。当年的两名男学员黄本道、黄本茂,经过几年实践,已经成长为熟练的教官。他们悉心钻研教学,又很注意自身形象,穿着讲究,黑呢子中山装干净笔挺,俨然就是一位教授的模样。

头两期学员中的佼佼者,已经能够当助教,辅导学员画服装图样了。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学校办得井然有序。入冬前招生,开春农忙时结业。每年招收两个班次,每期培训两到三个月,每星期上五天半课,每个月学费20元。离家远的,大都借住在本村农户家里,自己做饭,打地铺睡觉,不需要交房租。后来,缝纫学校明确了校长,设立了办公室,在办公室墙上挂上每期毕业学员的集体合影,很是气派。课下练习时,学员们都蹲在学校院子地面上画图,黑压压一片,煞是壮观。后半期上实践课时,学员在老师和辅导员的指导下,开始自己买布做衣服;比较熟练以后,给亲戚朋友做衣服,不收工钱,得以“深造”。

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宋庄有几位心灵手巧口才好的裁缝高手已经具有为师带徒的能力,有几个生产队就利用这一人才优势,也办起了缝纫学校。全村六个生产队,就有五个生产队办过缝纫学校。有几个手艺好心气高者,还到山西高乐等地办起了缝纫学校。不过在那个年代,这些人虽有一技之长,甚至可以算是时代骄子,但经济收入也不比一般劳力多多少。因为当时农村实行的是经济集体经营体制,无论在村里还是在外地办缝纫学校,都属于集体副业,经济收入都必须纳入集体管理。在本村教缝纫的教师,凭这一技之长,除了在生产队记工分,还可以得点现金提成。提成数量各有不同,大概在10元到20元之间。那些在外地办缝纫学校的,由于生产队无法掌控,就让他们按外出时间给生产队交钱记工分。外出教缝纫的尽管没有几个人,但由于他们的收入不透明,再加上人们长期形成的“一大二公”分配理念,这些人就成为大家眼红甚至嫉妒的对象。

第二阶段的缝纫学校,一直办到20世纪70年末。其间,虽然也有波折,比如20世纪70年代农业学大寨高潮时期,缝纫学校招收的学生已经开始上课了,公社领导说学缝纫的都是青年劳力,影响了学大寨工作进度,又被通知解散。但没过多久,又悄悄办了起来。

20世纪80年代分田到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生产队对劳动力的管理没有了“抓手”,也就不再管了。有几个手艺精湛的裁缝,就到外地办缝纫学校。翟秀兰是村里有名的裁缝高手,先在村里集体办的缝纫学校当教师,后来又到西许、东郭路等村教过缝纫。1984年,她和本村的杨烈惠一起,到山西平陆县一家私人办的缝纫学校当教师。那里虽然条件艰苦,但每个月可以拿到80元工资,这在当时可以算是高收入了。年底,她们从平陆县返家时,已经快过春节了。因为交通不便,两个人一大早5点就赶到黄河边,一直等到9点才坐上小船。当时河水已经结冰,风雪又大,划船的人就边敲冰边往前划。从平陆到三门峡,船票每人花了3毛钱。在三门峡坐上公共汽车,又途经洛阳转车才回到济源。

“马要鞍装,人要衣装”。在那“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年代,谁家有个裁缝巧手,做的衣服合体大方,家人穿出去受人称赞,那是很有面子的事情。即使不会做衣服,也得会补衣服。那时的布料都是纯棉质的,极不耐穿。又经常干重体力活,衣服磨损得也快。尤其是裤子,穿一个来月,裤裆和膝盖就会磨出窟窿。就是这补补丁的活儿,也很能见水平高低。手工好的,补丁样子好看,针脚密实匀称,人见人夸。有些家庭主妇,做成了新裤子,就先在裤裆和膝盖的部位缝上补丁,防患于未然。作为家庭主妇,如果打个补丁也去求人,是很遭人嘲笑的事儿。因此,女孩子长到十七八岁,会不会裁缝、手工好不好,就成为街坊邻居评价其本事大小的重要尺度之一。大多数家长,都会把学裁缝当作女孩子“长本事”的大事来看待。宋庄有几户人家的媳妇,就是当年在村里学裁缝的女孩儿。

学裁缝,“裁”和“缝”是两个概念,裁得好,衣服才能合体;缝得好,衣服才能平整,穿在身上才会妥帖。裁和缝相比,裁剪更重要些。但大多数人上过缝纫学校以后,并不经常做衣服,买了布往往不敢动剪刀。于是,村里几个裁缝高手就成了大忙人,经常要为求上门来的街坊邻居挤时间裁衣服片子,她们也因此受到人们格外的尊敬。在这方面,为师多年的翟作荣、翟秀兰等几个人,不仅量体裁衣手艺精到,而且待人和蔼,至今仍为人们所称道。

宋庄缝纫学校前后办了近30年,毕业的学生大约有四五千人。这些人学成以后,不仅自己做衣服,带徒弟,有的还办学校教缝纫。到20世纪70年代末,济源农村大多数妇女会使用缝纫机了。缝纫机的使用,不但极大地减轻了农村妇女的家务负担,也很快改变了人们的服装穿着风貌。因此可以说,宋庄缝纫学校的出现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划时代”的意义。

(本文刊发于2024年11月22日《济源日报》第6版,作者李德哲,1950年1月生,1972年开始新闻写作,1978年毕业于郑州大学新闻专业,济源电视台、济源日报社主要创办人。先后任济源县委通讯组干事,济源广播电视局副局长,《济源日报》总编辑、社长,济源市委副秘书长,济源市政协第六、第七、第八届委员、常委,市政协学习和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2002年开始从事济源历史文化研究和编著工作,先后担任《济源历史文化精编》《济源古代文化研究》《济源历史文化博览》主编,《王屋山道教》执行主编,《文化济源》副主编。)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济源市政协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2022021810

举报邮箱:jyzxwz@126.com

联系电话:0391-6633999 投诉电话:0391-6631258

网站维护:河南元丰科技网络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