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主页
文史资料

【乡村记忆】北姚村“姚氏革命纪念堂”兴建始末

撰写时间: 2025-02-25 来源: 济源日报

姚景强

思礼镇北姚村的“姚氏革命纪念堂”,原为姚氏祠堂,位于村里的中心地带。祠堂,亦称家庙或宗祠,是后代祭祀先辈、悼念先祖的地方,也是旧时惩戒不肖子孙的场所。姚氏祠堂历史悠久,相传始建于清代,原是一座土坯为墙、木质结构的全立架瓦房。主房三间,为方三丈清式建筑。屋顶青瓦铺就,饰以五脊六兽,屋内雕梁画栋,古色古香。主房前置木雕隔扇走廊,东侧另有一间配套的耳房。院落占地面积420平方米。几百年间,姚氏祠堂多有修葺,一直是村里最为壮观的建筑。

民国年间,姚氏祠堂一度成为私塾学堂,教书先生正是我的爷爷姚希选。从抗战胜利到新中国成立之后,这里先是村小学所在地,后成为幼儿园、大队办公场所,再后来被村里作为卫生所长期使用。

20世纪80年代,北姚村开始整体规划,已成危房的姚氏祠堂不在规划线上,直接影响到前后左右的家户盖房。为此,有人提出将其拆掉。但由于姚氏家族是村中大户,大家伙儿的意见又不统一,对于拆与不拆,村干部始终下不了决心,多年间一直悬而未决。

1994年冬,退休多年赋闲在家的我的叔父姚天征,耳闻目睹群众的期盼和村干部的为难,找到我,说:“明摆着,祠堂已成危房,迟早会塌,要我说,迟拆不如早拆。”我说:“祠堂是一个家族的传统象征,又是一座历史建筑,您出面提出把祠堂拆了岂不成了千古罪人?”

听了我的话,叔父面有难色。不过,很快他就坚定地说:“我会挨家挨户做工作的。”

叔父退休前,是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兼通讯组的组长,文章经常见诸报端,算是济源新闻界的名人。在姚氏家族中辈分高,是长者,德高望重,他要真是下决心去做家族的工作,也许有门儿。果然,一连几天,他先是做长辈们的工作,继而通知每家派一个当家人开会。通过苦口婆心做工作,终于使大家形成了共识,一个字:“拆!”

不过,尽管大家达成共识,同意拆掉祠堂,但是还有一个意愿,就是要求拆旧建新。叔父心里清楚,拆旧容易建新难啊。从情理上说,把影响周边群众建房的老祠堂拆掉,依据规划新建一座,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村里肯定会同意,但是钱从哪里来?新祠堂建成后如何与时俱进更好地利用?这些成为摆在叔父和家族面前的一个问题。叔父经过几番考虑,有了新的想法。他告诉我:“现在是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了,在修建祠堂问题上,更应该移风易俗,破旧立新。我们应该改变观念,把祠堂建成革命纪念堂。钱的问题,每家能捐多少是多少,剩余的,我来想办法。”

其实在那段时间,叔父是做了功课的。他了解到:北姚姚氏加上济源境内分散在其他地方的姚氏族人,在战争年代,有12位革命烈士为国捐躯。另外,北姚姚氏家族中的姚一廷和彭克昌,也就是我的伯父和伯母,还是济源唯一的一对红军夫妇。如果把老红军和革命烈士的事迹,陈列在新祠堂内,不仅新建祠堂有了更大的价值和意义,而且还能兼顾族人多方面的要求。所以,叔父想把祠堂更名为“姚氏革命纪念堂”。当然,纪念堂内,体现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也必不可少,起码要挂一幅大大的族谱图表,用以区分辈分和族内支脉的繁衍情况。这样,祠堂改为纪念堂,集家国情怀于一体,可谓一举两得。

叔父的这一想法,很快得到了族人的支持。大家纷纷表示,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热情很高。但仅凭身边的族人捐款,是远远不够的,叔父于是想到了一个人,就是我的伯父姚一廷的小女儿姚景云。改革开放后,姚景云抓住机遇,下海经商办企业,事业做得不错。叔父给她写了一封信,把家乡兴建姚氏革命纪念堂的想法告诉了她。姚景云属于红二代,接信后与兄妹几个一商量,很快回信说:“小叔,祠堂改为革命纪念堂,是件大好事。钱的问题请您放心,除了家乡族人捐款外,其余的我解决。”

钱的问题解决后,姚氏革命纪念堂基建工程于1995年初正式破土动工。与此同时,叔父也开始准备纪念堂建成后室内的布展内容。

叔父做了责任分工,姚氏家族12位烈士的事迹,由他自己、我的一位远门叔叔姚天杰和我的侄儿姚永禄,负责采访、搜集、整理;采访撰写姚一廷、彭克昌生平事迹的任务交给了我。

接受任务后,叔父带着我,在村党支部书记姚永浩的陪同下,借用本家姚永福的皮卡车,一同进京。由于我的伯父姚一廷早在1968年已经逝世,采访的对象就只有我的伯母彭克昌了。当时,伯母虽已是一位82岁的老人了,但身体硬朗,谈起往事,记忆犹新。

采访中,我了解到,我的伯父姚一廷,原名姚天统,1929年3月在闽西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后长期从事部队后勤工作。1935年10月随中央红军长征,先后任先遣工作团粮秣科长、总供给部总务科长、后勤部兵站主任。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他任延长卫戍司令部后勤部长兼参谋长。抗日战争期间,先后任八路军总后勤部总兵站部驻垣曲办事处(当地人称关家村兵站十八办)主任、冀南银行发行部主任、延安联防司令部代理处长等。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陇东军分区土产公司经理、中国花纱布公司西北区公司经理。新中国建立后,先后任中国煤业建筑器材总公司西北区公司经理、国家商业部机关行政处处长、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享受副部级待遇。他曾荣获西北、华北军政委员会两枚勋章,1968年逝世后,骨灰被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在采访中,伯母谈的最多的,是抗战期间伯父的经历。比如:他任垣曲兵站办事处主任时,曾奉命几经交涉,向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催讨军需粮饷;1942年5月,任冀南银行发行部主任的他,押送办公经费到八路军总部后,遭遇日军扫荡,机智地藏匿财物、与敌周旋,最后跳崖突围幸免于难等。

谈到自己的革命生涯时,伯母说,她是四川通江县人,1932年11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曾任赤北县苏维埃保卫局侦察员、保存科长、红四方面军通江三分院排长;1935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从红四方面军调入红一方面军,在长征中曾三过草地;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被编入红二方面军,任妇女连党支部书记;1937年在延安与我的伯父姚一廷结婚。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垣曲兵站办事处出纳员、制药厂检验员、冀南银行鉴定员。解放战争时期,任陇东军分区土产公司出纳员。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西北区花纱布公司管理员、股长,国家商业部行政科科员、中国百货公司干部科长。1954年4月因病离职休养,1963年正式离休。

关于“三过草地”的经历,伯母说,她原属红四方面军,1935年8月沙窝会议后,红一、四方面军混编为左、右两路军北上,她随党中央和毛主席直接率领的右路军行军。草地过了一半,张国焘命令左路军停止北上,并电令红四方面军编入右路军的四个军向川康边境退却。这样,一去一来,她等于两过草地。1936年6月初,红二、四方面军甘孜会师后,她被编入红二方面军,再次随军北上,就是第三次过草地了。

采访结束临别时,伯母把延安时期她使用过的一条绿色军用毛毯送给我们,叮嘱我们待纪念堂建成后,作为展品放在里面,供乡亲们观瞻。

伯父、伯母的革命事迹深深地打动了我,从北京回来后,我连夜写了一篇消息《戎马生涯史,故乡孰人知:济源有一对红军夫妇》,经叔父修改后,在当时的《济源报》头版发表。紧接着,我又创作了纪实文学《一对红军夫妇的故事》,发表在济源、焦作以及省内多家媒体上。后来,为了搜集更多的素材,我还到伯父、伯母当年战斗过的地方实地考察、走访,写出了中篇报告文学《战斗在敌人后方》,在河南文学期刊《奔流》杂志上发表。

在我紧锣密鼓地搜集整理伯父、伯母资料的同时,叔父姚天征也没闲着,他也加班加点整理出了12位革命烈士的事迹。这12位革命烈士牺牲于不同时期,其中最让我泪目的,是土地革命时期牺牲的姚保山。

姚保山又名姚景富,生于1894年4月,原为济源姚氏一脉竹园村的私塾先生,后经共产党员姚希楷介绍,以做生意为名,辗转到南京从事革命活动。1927年,被党组织秘密派遣到武汉,作为非正式学员,在毛泽东同志举办的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听课。学习结束后,回到家乡积极发动群众,组织农民运动。1932年10月,在济源首任县委书记、时任济沁边临时党总支书记党继新的领导下,发动本村48人参加农民暴动后,在九里沟禅堂安营扎寨,发展革命势力。国民党县党部派剿匪队、河防队和红枪会,分两路向禅堂进攻。姚保山带领自卫队顽强抵抗,终因弹尽粮绝,率部退至山西翼城。1934年腊月三十,由于叛徒告密,姚保山在翼城的一个瓦窑场被捕。1935年4月在山西太原,姚保山被国民党反动派丢入滚烫的油锅中,饱经折磨,壮烈牺牲。

姚保山一家因为参与革命或支持革命,先后牺牲了6位亲人。姚保山生前,其弟姚景书、其三子姚永雷,分别于1932年和1934年被国民党地方武装杀害。姚保山牺牲后,其长子姚振海在翼城继续开展地下斗争,并于1935年夏,带领50余人长途跋涉到陕西洛川,加入中央红军,先后任红军连长、八路军总部炮兵团团长,在1942年5月的一次与日军作战中壮烈殉国。姚保山的次子姚永祥,1937年参加八路军,1940年秋在林县与日军作战时英勇牺牲,时任连长。姚保山的大儿媳齐小英,因涉嫌是八路军家属,于1942年春被日军杀害。1945年,姚保山一家唯一的幸存者他的小儿子姚永战参加革命,任县人民政府地下交通员,1946年9月在山西安泽县参加八路军,后随陈谢大军南渡黄河,参加过淮海战役和解放大西南的重大战役,十次立功受奖。1955年姚永战转业到云南生产建设兵团,1986年离职休养,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定居。

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北姚“姚氏革命纪念堂”顺利竣工。其建筑面积略大于原来的祠堂,占地总面积比原来少了15平方米。建筑结构,是将原来的土木结构,变成钢筋水泥材料建造的仿古建筑,屋顶采用传统的琉璃瓦,并饰以五彩缤纷的五脊六兽。

纪念堂内,除了反映传统文化的族谱图和一通介绍明代按察御史、济源姚氏二世祖姚悦事迹的祖碑外,重点陈列着姚氏家族中竹园籍早期革命烈士姚保山纪念碑,我的伯父、老红军姚一廷革命事迹碑、文档、实物以及歌颂革命先辈的有关书画展品等。其碑文、书画作品,均由济源书画名家王怀秀、马吉功、姚天杰和中国美协会员、法官画家高敬安等人创作完成。墙上开辟专栏,介绍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时期,北姚村乃至周边姚氏家族12位革命烈士的事迹。展柜中陈列了伯父姚一廷、伯母彭克昌等人的照片、纪念章、军功章以及刊发有他们英雄事迹的报刊杂志。墙体展板内容有《红星照耀万里行——访红军女战士彭克昌》《光辉的战斗历程——姚一廷传略》等。

“姚氏革命纪念堂”建成后,很快就成为思礼镇党员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6月被列入济源市第三批市级(革命)文物保护单位。如今,每逢清明时节,周边学校都会组织学生来到这里缅怀先烈,村、镇新党员入党宣誓仪式也常在这里举行,同时它还成为很多人乡村红色旅游的打卡地。

(本文刊发于2024年11月22日《济源日报》第6版,作者姚景强,1955年3月生,思礼镇北姚村人。1976年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曾任济源市人武部党委秘书、市总工会办公室主任、市政协文史委副主任。济源市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济源市政协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2022021810

举报邮箱:jyzxwz@126.com

联系电话:0391-6633999 投诉电话:0391-6631258

网站维护:河南元丰科技网络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