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记忆】难忘的小浪底工程移民
撰写时间: 2025-02-25 来源: 济源日报李 强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是国家“八五”重点建设项目,位于济源与洛阳之间黄河中游最后一段峡谷的出口处,以防洪、防凌、减淤为主,兼顾供水、灌溉、发电。1991年9月前期工程开工,1994年9月主体工程开工,1997年10月28日实现截流,2001年12月31日全部竣工,控制流域面积69.42万平方公里,占黄河流域面积的92.3%。这个跨世纪的水利工程就像为母亲河安上了一颗年轻而又强健的心脏,让其由桀骜不驯变得安宁祥和。
小浪底工程移民涉及河南、山西8县市30多个乡镇,总人数逾20万。工程主体工程90%以上在济源市境内,施工区和库区移民在济源涉及坡头、大峪、下冶和邵原4镇48个行政村10881户3.819万人,约占移民总任务的1/5、河南省移民任务的1/4。济源小浪底移民搬迁安置从1991年9月开始,到2002年6月结束,于2008年10月通过国家移民项目验收。
历经10余年的济源小浪底移民迁安过程,分为施工区和库区两个阶段:1991年9 月至1994年3月,施工区迁安4715人;1994年4月至1997年10月,库区一期(淹没海拔180m以下,又称围堰区)迁安13113人;1997年11月至2001年6月,库区二期(淹没海拔180m~265m)迁安18791人;2001年7月至2002年6月,库区三期(淹没海拔265m~275m)迁安1000人。
在10余年的济源小浪底工程移民迁安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令人至今难忘的感人故事。
施工区移民搬迁“六大战役”
1991年9月1日,小浪底工程前期工程正式开工,坡头镇沿黄9个村成为小浪底工程主要施工区。当年在这里,陈谢大军就是在当地人民的护送下渡河南下,开辟新的战场。
在施工占地计划、征地补偿资金、移民安置规划、实物补偿标准等尚未完全到位的情况下,为保证来自国内外的数万人施工队伍顺利进场,河南省委提出“政治动员、经济补偿、政府行为、各方支援”移民工作16字方针,要求打破常规,简化程序,先搬迁后安置,一切为工程让路。济源市委认真贯彻落实,号召干部群众“要像当年护送大军渡河那样,支援小浪底工程”,果断做出“先占后征、征后再偿,先迁后建、建后再赔”的决策。市委、市政府成立支持小浪底工程协调领导小组,抽调相关职能部门精干人员进驻施工区集中办公,专项负责协调工程与移民事务。同时,又从市直机关抽调大批中青年干部进驻移民村,与移民镇、村200多名骨干队伍一起,不分昼夜开展工作。
这里无愧于革命老区的称号,黄河边的英雄儿女深明大义。他们在动员令下达的当晚,一夜未眠,祭拜祖先,整理行装,在启明星的陪伴下,开始搬离家园,在山上搭窝棚,到邻村投亲靠友,积极配合拆迁。施工区的老党员、老革命、老功臣等,打出了宣誓一般的旗帜和标语,迎接轰隆隆开进村庄的施工车:“当年打仗保家乡,今日奉献为国家”“昔日甘洒热血抛头颅,今日放弃家园为大家”“要像当年护送大军渡河那样,支援小浪底工程”。那些在拆迁现场飘扬的旗帜、鲜艳的标语,至今想起来仍让人激动不已。
我清楚地记得,当年蓼坞村的一位移民,在自己临时安身的窑洞门口,贴上了这样一副对联:“回首看故园,看一眼一捧热泪;举目望工程,望一阵一腔欢欣。”横批:“舍小家,保大家,为国家!”
在施工区大拆迁行动中,最感人、影响最大的有6次,当时被称为“六大战役”。
其一:坡头镇原蓼坞村(今沁园街道蓼坞居委会)翁沟自然村在7天内拆迁完毕,为施工大军进驻提供了场地。七天七夜,翁沟35户143位居民,把所有的家当搬离了施工区。有的家户家里来不及带走的东西,就放弃了搬运,留给了清理场地的大铲车和挖掘机。巨大的施工机械从昔日的家园碾轧过去,村民们站立在村头的高地上远远望着,双眼含满了泪水。这一天是1991年9月3日。
其二:1992年7月28日至9月18日,济源市组织施工区移民克服阴雨天气造成的困难,在短短20多天时间里,建成了建筑面积12120平方米的124户周转房。尽管墙面、地面潮湿不堪,但124户491名群众全部如期迁入周转房入住。此次迁建前后仅用了50天,保证了工程16条洞群按期开工。
其三:1992年12月,蓼坞村百年古街40余户移民积极迁离,为工程8号、10号外线公路施工腾出了场地。
其四:1994年3月,大峪镇桐树岭村一、二、三居民组和桥沟村南地、瓦窑沟居民组搬迁结束,为工程施工提供了场地。
其五:1994年3月,坡头镇连地村68户移民及时拆迁,为工程砂石厂腾出了场地。
其六:1994年3月,施工区4715位村民全部完成拆迁并清场结束,比要求时间提前了1个月。
至此,济源市提前圆满完成了省委制定的“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施工区移民搬迁和清场目标。小浪底施工区被国际承包商称作世界一流条件的施工区,为小浪底主体工程开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牛湾13户:库区一期移民的先行军
1994年9月12日,国务院总理李鹏在济源施工区宣布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开工。主体工程的顺利开工,给国家全面安排小浪底工程工期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1994年10月,国务院作出决定,于1997年进行小浪底大坝截流。
这意味着,在济源市域内库区海拔180米以下围堰区的大峪、下冶、邵原3镇13个行政村13113名移民,要在不到3年时间里、也就是在1997年黄河汛期前,必须搬迁结束。换句话说,前面说的施工区移民安置只是为小浪底水利枢纽主体工程全面开工提供了条件,主体工程全面开工后,更为艰巨的移民工作才刚刚开始。
围堰区也是革命老区,老区人民再一次展现出了舍小家为国家的奉献精神。
下冶镇牛湾村位于黄河八里胡同的出口,是库区一期13个移民村之一,新村选址在思礼镇北姚村安置点。思礼镇派出工作队进驻安置点,北姚村群众识大体顾大局,很快为新村划出了建设土地。随后,牛湾新村建设快马加鞭,在短短半年时间里就建成新房,具备了搬迁入住条件。
1996年8月28日早上,牛湾村牛青坡等13户移民,在移民局与下冶镇的组织下,把全部家当装上汽车,率先踏上了离乡搬迁的征程。下冶镇党委政府为这批移民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一双双大手紧握在一起,传递着依依不舍的故土乡情。
家难舍,情难割,一步一回头。从下冶镇牛湾村到思礼镇北姚牛湾移民新村,只有几十公里的路程,车队却走了3个多小时。搬迁车队抵达移民新村时,受到了思礼镇党委政府和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亲切的问候,热情的帮助,让牛湾村移民群众感受到了新家的温暖和北姚乡亲的友爱。
牛湾村13户群众的这一行动,带动了整个围堰区的移民搬迁工作,围堰区各村开展搬迁竞赛,新村建设速度大大加快,库区移民搬迁的序幕全面拉开。
“10·16大搬迁”:小浪底移民工作的里程碑
为了进一步加快围堰区搬迁速度,确保1997年汛期前完成搬迁任务,不影响大坝截流,济源市委、市政府经过研究,决定于1996年10月16日举行一次大规模的移民搬迁集中行动,并为此做了充分准备。
10月16日早上,围堰区大峪、下冶、邵原3镇13个村约3000名移民告别故土。上午10时,在当地群众的夹道欢迎下,三路移民大军全部到达思礼与承留两镇交界处的“羊毛衫大世界”会合,在此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搬迁庆祝大会。
庆祝大会上彩旗招展,一片欢腾,主席台两侧挂出令人振奋的标语:“愚公子孙辞旧居为黄河安澜,黄河儿女迁新居保九七截流。”水利部、河南省、焦作市、济源市的主要领导以及世界银行官员康纳和鲁德威格等嘉宾出席了庆祝仪式,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河南日报》、河南电视台、山西黄河电视台等10余家国内主流媒体报道了搬迁盛况。
当天搬迁移民约3000人,参与搬迁车辆约1000辆,创下了移民史上单日搬迁人数的新纪录。这次集中搬迁掀起了小浪底库区移民搬迁新高潮。
大峪镇原竹峪村的文化人崔鸿飞,就在这次移民搬迁的队伍中。后来,他在《竹峪史话》中讲述了那段难忘的岁月:
“竹峪新村选址在207国道东侧,离市区10公里左右,交通比较便利。竹峪村民世世代代居住窑洞,没盖过房,大家一致同意,新村由集体公建。新村建设于1995年春拉开序幕,乡亲们既要种庄稼,又放心不下工地,于是就从家乡到工地来回奔波,两头兼顾。这样经过一年多的紧张忙碌,一个规划布局整齐、屋舍俨然的竹峪新村建成了。
“1996年冬,根据搬迁计划,竹峪村作为180米线以下围堰区内的村庄,要首批搬迁。消息传来,人心骚动起来,虽然早就明白新居已经建成,搬迁势所必行,可这一天真的来到了,就要离开这祖祖辈辈生活的家乡,心里又怎么能安宁呢?
“10月15日,村里举行告别家乡活动,请来大型歌舞团,组织盛大招待会,全村老少大团圆,三里五村的亲朋好友都来送行。人们来到祖先的坟前,长跪在地,燃上一把香,烧上几把纸,默默无语。想到要离开逝去的父母了,不能随时来祭祖了,许多人失声痛哭。
“10月16日,第一批搬迁者就要登车启程了。凌晨,十几辆汽车披红挂彩,满载着家具、物品,在鞭炮声中缓缓驶离家乡。亲友乡邻奔走相送,招手道别,有人放声大哭,场面异常感人,真是家乡难舍,故土难离啊!搬迁车队途经思礼,参加了市里组织的欢迎仪式,之后继续向新村进发。很多在外工作人员都赶了回来,迎接、帮助第一批乡亲入住新居。
“先走的走了,剩下的准备启程。村里制订了搬迁方案,陆续实施搬迁,并买来两辆东风汽车,专门服务乡亲们搬家。农历十一月,搬迁进入高潮,村里停电了,学校搬走了。按当地风俗腊月不能搬家,因此乡亲们要赶在年前搬完。没走的急忙打点整理,搬走的回来帮助装运。在移民新村,先到的热情招待后来的,像见到久别的亲人。西风呼啸,雪花飘飘,在隆冬中感受着乡情、亲情和友情,这真是让人刻骨铭心。就这样,两辆东风车奔波了一个多月,绝大部分乡亲离开了故土,搬进了新家。
“村中还有10多户人家,因特殊情况一时走不了,他们在一起度过了1996年的除夕,迎来了1997年的春节。春天来了,天气暖和了,留下的几家乡亲,喝了最后一碗黄河水,带上些家乡土,也离开故乡,搬到了新村。收割了地里最后一茬小麦后,竹峪有史以来最大的移民大搬迁,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乡亲们都搬走了,房子拆了,窑门扒了,瓦砾遍地,故乡变成了一片废墟。最初几年,人们还会在方便的时候回去看看,在自家窑洞门前坐一会儿。后来库区水位升高,故乡淹没了,成了今天的高峡平湖……”
正如崔鸿飞老人记述的那样,黄河岸边可亲可敬的老区人民,再一次用无私的奉献精神支持了小浪底工程建设。1997年5月31日,小浪底工程围堰区济源13113名移民全部搬入新居。之后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在7月1日党的生日到来的时候,济源围堰区库底清理任务全部告竣。就在这一天,国家水利部的领导来到黄河北岸围堰库区,看到移民搬迁留下的残垣旧址,无不动情。
1997年10月28日,国务院总理李鹏再一次来到黄河岸畔,与干部群众和中外施工人员一道见证了黄河大坝成功合龙截流的胜利时刻。
库区二期移民的艰辛历程
黄河截流后,小浪底水库进入蓄水阶段,在工程正常运行前,库区海拔180m~265m的移民必须逐步按期迁离,这就进入了库区二期移民阶段。
这一阶段用时最长,从1997年11月到2001年6月;移民人数最多,光济源就有18790多人;移民安置规划难度最大,各村搬迁前自然条件和发展水平极不均衡,群众对安置标准要求高,问题非常复杂。
河南省政府原计划安排济源这批移民中的8000人,出济源市到温孟滩安置区,但库区群众对离开济源反应十分强烈。在充分考虑群众利益和故土难离情感的基础上,济源市委、市政府将实际情况上报河南省委、省政府,上级最终确定济源库区二期移民全部在本市进行农业安置。后来的实践证明,济源市委的请示与河南省委的决策是及时和正确的,不仅让群众安下了心,保证了稳定,也为省里减轻了移民外迁大量协调工作压力,同时农业安置还成功规避了许多安置风险。
库区二期移民前后分3批进行:1997年11月到1999年6月,迁安库区海拔180m~215m移民7915人;1997年7月到2006年6月,迁安库区海拔215m~235m移民6475人;2000年7月到2001年6月,迁安库区海拔235m~265m移民4401人。
移民在建房过程中,克服了天气、物资、资金等各种困难。不少村的群众先搬后建,在周边租房子、工地上搭帐篷或寄宿到亲戚家,有条不紊、紧张有序地开展移民。他们不等、不靠、不闹、不要,能自己动手绝不向组织伸手,能自己解决绝不给国家增加麻烦,涌现了一批积极搬迁建设的模范村、模范户和模范先进个人。当时,移民群众中有这样一句口号:“当年支前不怕死,今日建设不怕难。”正是靠着这样一种精神,库区二期三批移民全部提前完成了迁安和库底清理任务。
济源市面积1931平方公里,88%是山岭区,平原地区只占12%。在平原区安置这么多移民群众,平原乡镇也做出了重大奉献。他们敞开胸怀接纳来自黄河岸边的乡亲,乡风不同、乡情不同、乡俗不同,走到一起都是一家人,走到一起都是好乡邻。很多村把最好的土地腾出来,移交给了移民乡亲,思礼、梨林、承留等地的乡亲们把即将成熟的庄稼割掉,及时腾出场地让移民落脚盖房,真的是把人地两生的移民当作了亲人。当时流行一句话,叫对待移民乡亲要“高看一眼,厚爱一层”。
从1997年11月至2001年6月,济源小浪底库区二期移民工作圆满完成。
2000年9月,在水利部召开的全国水库移民工作会议上,济源市被授予唯一的“全国水库移民先进单位”称号。时任水利部移民开发局局长唐传利这样评价:“小浪底工程是世界银行项目中的典范,济源市的移民工作是这个典范中的样板。”可以说,济源小浪底移民是“愚公移山、敢为人先”济源城市精神的写照,为后来的水库移民项目积累了丰富而又珍贵的经验。
库区三期:小浪底移民迁安完美谢幕
济源小浪底库区海拔265m~275m高程的移民为三期移民,也是小浪底最后一批移民,人数较少,仅有1000人,全部在2002年6月前完成迁建和库底清理。至此,历经10年的小浪底工程济源移民工作圆满完成。
时任河南省委书记李长春曾这样评价小浪底移民工作:移民服务了群众,锻炼了干部,凝聚了人心,提升了形象,发展了产业,振兴了经济。
(本文刊发于2024年12月3日《济源日报》第6版,作者李强,1970年生,毕业于河南财经学院,1992年至今在市移民安置局、水利移民事务中心工作,现任机关工会主席。)
版权所有:济源市政协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2022021810
举报邮箱:jyzxwz@126.com
联系电话:0391-6633999 投诉电话:0391-6631258
网站维护:河南元丰科技网络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