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记忆】柴庄遗址的发现与发掘
撰写时间: 2025-02-25 来源: 济源日报丁拴红
柴庄遗址位于天坛街道柴庄居委会西侧的高台地上,紧邻庙街遗址(即原城遗址),时代为殷商至周初时期。它发现于2018年12月,2019年入选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36项备选项目”,2020年被评为年度“河南省五大考古新发现项目”,2021年被公布为“河南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入选“河南考古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柴庄遗址经过文物调查、勘探和三次考古发掘,确认遗址平面近长方抹角形,南北长560米,东西宽530米,面积近30万平方米。目前,完成考古发掘面积6200平方米,发现了环壕、车马坑、商代贵族墓地、半地穴式房址、烧陶窑址等众多珍贵的遗迹现象,出土了商周时期石器、骨器、陶器、铜器、玉石、蚌器、硬陶、原始瓷器等遗物。
作为济源文物战线上的一个老兵,我有幸亲身经历了柴庄遗址的文物调查、勘探与考古发掘工作。
一、柴庄遗址的发现与首次发掘
柴庄遗址的发现,是工程建设部门与考古研究机构合作,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个成功范例。
2018年12月,市文物工作队在位于柴庄居委会西南的延庆外国语学校拟建项目用地进行文物调查、勘探。我到工地检查文物勘探质量时,发现大量探孔中出土有灰陶、夹砂陶、红褐色陶片,纹饰有粗细绳纹、附加堆纹,从陶片上看,可以分辨出的器物有夹砂陶鬲、罐等。我初步确认该处是商周古文化遗址区后,将该情况逐级上报到省文物局。
省文物局非常重视,将发掘事宜转交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院的梁法伟主任来济实地踏勘,确认该遗址是一处商周古文化遗址,因其首先发现于柴庄,按考古学惯例,将其取名为“柴庄遗址”。在初期勘探中发现的柴庄遗址面积较小,东至柴庄西道路、南至济渎西路、西至济源市植物园、北至柴庄村通往济源市植物园柏油公路,勘探范围内面积约4万平方米。
柴庄遗址的发现,引起了研究龙山文化及夏、商、周时期文化的梁法伟主任的高度关注。按照考古发掘报批程序,在获取国家文物局“关于济源市柴庄遗址考古发掘申请报告”的批示后,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市文物工作队组成考古发掘队,于2019年3月到7月对柴庄遗址进行了第一次考古发掘。计划发掘面积3000平方米。因在发掘区发现了西环壕及北环壕这一重要现象,为了弄清柴庄遗址文化内涵和各功能区分布情况,追加发掘面积400平方米,实际发掘面积3400平方米。
此次发掘,由梁法伟主任担任领队,参加发掘人员有省考古院王豪、梁志力、王红义、杨浩淼及济源市文物工作队许召东、宋冬冬、丁拴红、侯加贵、张鹏琦等。发掘过程严格按照《田野考古工作规程》具体要求进行,布方、揭表土、划地层,根据土质土色及包含物划分堆积层位和遗迹单位,由上到下、由晚及早逐层揭露,逐单元发掘,按地层和遗迹单元全部采集出土物。文字、表格、绘图、摄影、航拍等工作有条不紊,最大限度获取考古信息,采取各类样品以备实验室实验,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首次发掘中,灰坑(窖穴)、半地穴式房址的发现,以至西环壕、北环壕的面世,引起了省内诸多考古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
在考古发掘过程中,按照习总书记关于文物保护工作“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物都活起来”的指示精神,市文物部门及时举办了由市民、社会各界人士、中小学生参加的“柴庄遗址考古发掘工地文物直通车”活动。由考古发掘执行领队王豪向参观者讲解考古发掘工作最新动态及考古知识,由我向参观者讲解文物勘探的基本要领、勘探的意义、勘探中怎样发现地下文化遗迹等专业知识。直通车活动,引起了社会各界对柴庄遗址考古工作的浓厚兴趣,济源电视台为此做了专题节目。
经过3个多月紧张有序的工作,柴庄遗址首次考古发掘告一段落,发掘成果令人振奋。本次发掘,发现的遗迹现象较为重要,有西环壕、北环壕,25座半地穴式房址,道路一条段,灰坑327座,烧陶窑址1座,灰土沟5条,水井1眼,墓葬42座。这些遗迹现象,大多为商末周初时期,少量为汉、西晋、宋、明、清时期。其中,42座墓中,西周墓18座、汉墓4座、西晋墓1座、宋墓6座,其余皆为明、清墓。经发掘并结合文物调查、勘探,探明西环壕南段被济渎西路所压,已探明长度250米,北距柴庄通往龙潭植物园道路38米处向东折,与北环壕相连,北环壕向东北直达柴庄西道路,北环壕东段被道路及柴庄居民区所压。西环壕呈北东南走向,剖面呈“V”字形,口宽底窄,斜壁内收,口宽8.0米,深3. 5米,底宽3. 2米。灰坑有159个呈圆形,76个呈椭圆形,不规则的有30个,方形、长方形的最少,大多壁帮规整、底面平滑。较深的灰坑有供人上下的脚窝,这类坑应为窖藏坑,用于储藏收获的粮食、采摘的野果及狩猎的动物之类。这次发掘区发现的窖藏坑,数量众多且分布较为密集,并且有的规模极大,说明该遗址区当时居住人口众多。
本次发掘发现的商周墓葬仅19座,墓葬方向没有一定规律,葬式复杂多样。墓葬多为长方形土坑墓,有二层台的仅3座,墓底见木棺痕迹的有6座,东西向、南北向各占一半。有二层台的墓稍深且宽,墓底发现朱砂铺底,其余墓浅而窄仅能容人。葬式多样,有仰身直肢葬、俯身直肢葬、仰身曲肢葬、侧身曲肢葬等。随葬品出土较少,陶器组合为鬲、盆、豆、簋或盆、罐。少数墓内发现贝币,灰坑葬墓少见随葬品。
发现烧陶窑址仅1处,保存较好,由火门、火膛、窑室、烟囱几部分组成。火门位于窑东端,部分已坍塌,据残火膛形式推测为拱形顶,火门向西的火膛呈扇形掏于窑室下部,窑室四周有椭圆形烟囱4个。
发现25座半地穴式房址,主要分布于发掘区北部,距北环壕较近,西邻西环壕,东达发掘区东。房址大部分保存较好,多为长方抹角形,多为单间,疑似有一处为四间套房式,受到的扰动较甚。房址多由门道、半地穴式房室和灶、火膛、壁龛几部分组室成,室长多在2.7米到3. 6米之间,宽在1.9米到2. 8米之间。门道多数位于半地穴房址南(也有在东的),较窄,仅能容一人进出。多数房址周围未发现柱洞痕迹,这可能与后期人为扰动有关。灶台多位于门道进入房间左角处,火膛一般位于房间内灶对应的右角落,壁龛多与火膛相邻。房间内有1灶、1火膛、1壁龛的,也有2灶、2火膛、2壁龛的,有的灶上还置有陶鬲。房室地面多经火烧,且由于当时长期踩踏,较为平整。
首次发掘,由于面积受限,其他聚落功能区,如手工业作坊区、制陶作坊区还无法预测。
二、柴庄遗址分布范围的扩大与重要遗迹的面世
柴庄遗址的第二次发掘及第三次补充发掘,得益于济源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
柴庄遗址首次发掘尚在紧张有序进行之中时,位于柴庄居委会南、与发掘区隔路东望的柴庄商住楼项目已经立项。市文物工作队配合该项目用地进行了文物调查、勘探,发现该用地也是商周时期古文化遗址区。在例行考古发掘手续,获取国家文物局批复后,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市文物工作队再次对柴庄遗址商住楼项目用地进行了第二次发掘及第三次补充发掘。第二次发掘时间为2019年9月到11月,计划发掘面积2000平方米,在发现贵族墓地后扩大发掘面积,实际发掘面积2600平方米。第三次发掘时间为2020年4月,发掘面积600平方米。
这两次考古发掘,采取了文物调查、勘探与考古发掘同步进行的方式。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逐步推进,各种遗迹现象,如夯土台基址、人祭坑、兽祭坑、房址、踏踩面、贵族墓地、深水井、车马坑等,相继面世。
发掘中,发现贵族墓葬13座,排列有序,方向一致,均为南北向,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填土夯打,墓底均有二层台,墓底有铺朱砂等现象,室底正中有方形、长方形或圆形腰坑,有殉狗现象。有2座墓葬有殉人现象,带斜坡墓道的仅有1座。贵族墓地分东西两区,相距30米。东区两排4座,时代为殷墟二期;西区三排9座,时代为殷墟三、四期。最大的一座,是殷墟三期,为南北向“甲”字形土坑墓,墓道开口残长5. 7米、宽1. 6米,道底为斜坡状;墓室口长4米、宽3米、深5. 2米;底有二层台。二层台西南角殉狗1只,北部殉1人。因被扰严重,棺椁痕迹不明显。方形腰坑位于墓底中部,殉狗1只,墓底扰土中发现大量朱砂痕迹,仅出土小件玉器、铜镞、陶簋等。
发现祭祀坑4处,位于四合院夯土基址围合区内外。H382埋有猪下颌骨;H406为人祭坑,呈跪坐式,面北;H378埋一具完整牛骨;H407中发现1层厚约5厘米原生红烧土层和灰烬层,推测为燎祭遗存。
发现夯土建筑基址5处。其中,以夯1、夯3、夯4、夯5为主体组成的一组四合院式夯土建筑基址,面积达500平方米,该基址门道位于南部。夯2位于该组夯土基址东南角30米处,东西长20米,南北宽3米,夯层厚约6厘米到7厘米,夯层明显,夯窝清晰。在夯2南1. 5米处有车马坑1座,南北向,长4. 6米,宽3. 3米,发现有三角形衡饰和车轭装饰。
发现的一处水井,建造十分考究。上部有夯土井台,平面呈长方抹角形,长4. 1米,宽2. 8米,夯土厚达1. 7米。夯层下井口呈长方形,井壁斜直内收,深9.7米,井四角发现半圆形外凸痕迹,疑似圆木支撑井壁所留。该类井与偃师二里头遗址和安阳殷墟发现的井相似,应属高等级贵族专用井。
这两次发掘出土遗物也十分丰富,有石、骨、陶、硬陶、原始瓷片等。出土陶器主要有鬲、簋、盆、瓮、罐、罍、网坠、纺轮、仿铜陶器、兽首、少量硬陶、原始瓷片等;骨器有骨锥、骨管饰、卜骨;玉器有玉戈、玉鳄鱼、玉璜、玉刻刀等。
第二次发掘和第三次补充发掘,意义重大。首先,确认了柴庄遗址核心区就在二次、三次发掘区这一事实。结合文物调查、勘探,确认柴庄遗址平面近长方抹角形,东西宽530米,南北长560米,面积达30万平方米,是一处规模较大的商周时期古文化遗址。其次,发掘中发现的人祭坑、兽祭祀、大形夯土台基址、夯土台水井、贵族墓地,在济源属首次发现。特别是出土了一件石杵臼,用材考究,制作精良,内外通体油光可鉴,是一件难得的精品,在商代同时期遗址中尚属首次发现。
柴庄遗址西距太行八陉之一的轵关陉仅22.6公里。这里上古时期就是西通山西侯马地区、东进安阳商都的重要交通要道,也是扼守安阳商都西部安稳的重要关隘。夏代,少康居原。商代,济源市境有向、召两诸侯国。西周时期,周武王封弟原叔于济,建原国。柴庄遗址经三次考古发掘,发现了极为重要的遗迹,遗憾的是,尚没有出土有相关文字记载与济源市境同时期方国有联系的物证。但该遗址与庙街遗址相距仅1公里,是否与济源地区商周时期的某个方国有密切联系,有待今后发掘证实。
2019年,我市邀请省内多名专家召开了两次柴庄考古遗址保护专家咨询会。专家们认为,柴庄遗址时代为殷商至周初时期,规模大,规格高,遗物种类丰富,对研究黄河北岸、豫西北、晋东南地区商周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意识形态诸领域的历史,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实物资料,有极为重要的价值。专家们建议对延庆外国语学校核心区域、柴庄商住楼项目用地发掘的重要遗址遗迹进行原址保护。市委、市政府采纳了专家们的意见,并提出要把柴庄遗址融入济水文化带与黄河流域文化带建设发展大局中考虑,做好后期保护、发掘、研究利用及展示工作。
(本文刊发于2024年12月10日《济源日报》第6版,作者丁拴红,1966年生,1987年5月起从事文物调查、勘探及考古发掘工作,现任市文物工作队考古研究室主任。)
版权所有:济源市政协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2022021810
举报邮箱:jyzxwz@126.com
联系电话:0391-6633999 投诉电话:0391-6631258
网站维护:河南元丰科技网络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