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记忆】寺郎腰大葱的“辛辣人生”
撰写时间: 2025-02-25 来源: 济源日报石德文
一
大峪镇寺郎腰村地处黄河北岸,位于小浪底水库之滨,属于丘陵地区,地势西高东低,平均海拔500米以上,昼夜温差较大,相对湿度较高。这一山地气候条件,加上特殊的红粘土质,使当地盛产大葱。
寺郎腰大葱以“高、长、脆、辣”为特色,其株高100~130厘米,葱白长50~60厘米,质地脆嫩、辛辣,当家品种以适宜鲜食的“铁杆王”为主。寺郎腰大葱2007年注册品牌,2011年获农业部“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2021年入选第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寺郎腰大葱,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
相传,唐代有一位张姓书生,家境贫寒,虽勤奋苦读,却屡试不第,一气之下离开家乡,游历四方。后来,他辗转来到黄河岸边的甘泉寺,因生活落魄,心灰意懒,遂削发为僧,整日闭门不出,诵经习文。
甘泉寺后,有一座山,因其临近寺庙,山形如帽,当地人戏称其为“和尚帽”。
一日,张生登临“和尚帽”,举目四望,只见群山起伏,大河壮阔,但闻林涛轰鸣,千岛呼应,不禁感叹山河壮美,心胸为之一开。从此,他经常到“和尚帽”静心读书。三年后,张生进京应试,一鸣惊人,高中状元,一路高升,官至侍郎。功成名就后,张侍郎专程故地重游,回到“和尚帽”,登上山顶,脱下官帽,置于地上,恭礼叩拜。后来,当地人为表示纪念,将山名由“和尚帽”改称“官帽山”,把村庄相应形象地命名为“侍郎腰”(后称寺郎腰),延续至今。
据说,张侍郎在此苦读期间,喜食当地盛产的大葱。他官侍郎后,将寺郎腰大葱引入京城,成为御用贡品。
类似这样的传说,在寺郎腰还有其他版本,大多是解释它缘何能成为皇家贡品,实际反映了它栽培历史的悠久和品质的优异。
在我的记忆中,寺郎腰及其周边开始大规模种植大葱,始于20世纪80年代,此后走过了一段起起伏伏的“辛辣人生”。
二
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寺郎腰及其周边开始规模种植大葱。当时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各地都在发展特色产业,政府在大峪推出“万人栽葱计划”,仅寺郎腰村的种葱面积就一下子达到几千亩。
作为特色蔬菜,寺郎腰大葱当初主要销往周边的洛阳、焦作等地,郑州及山西等地的市场较小。由于缺乏引导,大葱种植规模扩张太快,后来造成严重供过于求,每斤葱的价格降到6分钱以下,出现“卖葱难”。大葱大量积压,镇政府曾下令从机关到村里,按人头摊派卖葱任务。
当时,我看到成堆的大葱被村民倒进沟里,既心疼又心急,在没有联系好订单的情况下,就找来几辆大车,拉上40吨大葱,和几个人一同赶往郑州农产品批发市场。饿了吃从家里带的馒头,晚上在市场打地铺露宿。最终,我们感动了批零商,打开了郑州市场。又经过将近半个月的日夜作战,村里200吨大葱以每斤一毛二的价格销售一空,挽回了群众的损失。
进入20世纪90年代,因效益不好、连年干旱等,人们逐渐放弃了大葱种植,只在自家小菜园里种一点,自给自足。红火一时的寺郎腰大葱一度从市场上销声匿迹。
三
具有悠久历史的本地特产,没能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主导产业,我实在是不甘心,决定不管再难也要恢复大葱生产。
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重新发动群众种大葱并不容易。我走家串户摸情况,和大家一起对比算账,反复研究讨论,但大部分群众的顾虑还是没能消除。后来,我们认识到,要想带领大多数人致富,就必须先让少数人种葱见到效益,于是村里决定实行“少数带动多数”的办法。
第一年,我们发动群众,先在寺郎腰居民组试种300亩,结果在收获期的40天里,300亩大葱销售一空,当年实现产值36万元。尝到甜头的群众,在沉寂了快10年之后终于又找回了自信,点燃了发展大葱种植的热情。群众自发扩大大葱种植面积,2001年栽种350亩,2011年全村达到2000亩。
寺郎腰大葱原来是以家户为单元的自发种植,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大葱质量不一,良莠不齐,销售时各自为战,在市场上没有定价权,严重影响到品质、声誉和群众收益。为了防止“葱贱伤农”的事情再次发生,2008年9月,在大峪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联系11户葱农,牵头成立了济源市首家大葱专业合作社,并担任理事长。镇政府也成立了“大峪镇农业标准化领导小组”,以寺郎腰大葱专业合作社为依托,科学安排种植布局,让葱农按计划轮作,确保大葱品质;指导葱农种植市场适销品种,先后引进了“铁杆王”、冬葱等良种。
此后,我通过查阅资料,拜访专家,动手编写了大葱生产管理制度,要求葱农按技术规程生产,严禁使用违禁的化肥、农药。同时,我们还聘请市农科院技术人员对葱农进行技术培训,使他们掌握了无公害大葱生产技术要点。合作社内联基地、农户,外联市场,经过几年的努力,寺郎腰大葱又再次直销郑州、焦作、洛阳等地蔬菜市场,重新成为群众的致富产业。
四
农民在土疙瘩里刨金不容易,稳步发展好一个当家的致富产业更不容易。在寺郎腰大葱种植趋于稳定之后,我把目光又投向了大葱的品牌运营。我抓住一切机会向外宣传推介,积极在《中国农业》杂志、中国农业信息网等媒体上发布寺郎腰大葱信息,2005年又在《世界农业》杂志上开展推介,并坚持参加全国的土特产品交易会,积极申请相关产品认证。
在持续多年的不懈努力下,2005年11月,寺郎腰大葱获得河南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和产品认定,2006年11月获得农业部无公害产品认定,2007年成功注册“寺郎腰大葱”商标。2011年,“寺郎腰大葱”获农业部“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入围“2011年消费者最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00强”,2012年通过农业部绿色农产品认证。
2013年,在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建成了投资1000余万元的寺郎腰大葱科技示范园,成为全市第一家大葱特色农产品产业园,实现了大葱的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和企业化运作。园区引进了大葱新品种,购置了现代化机械,应用了绿色防控新技术,安装了太阳能杀虫灯,“生态环保”成为寺郎腰大葱的“绿色名片”。在园区带动下,沿黄周边群众种植大葱面积超过5000亩,亩均产量4000公斤左右。
2017年,为了推动特色农副产品开发销售和农文旅项目开发再上台阶,助力产业脱贫和乡村振兴,大峪镇政府成立了济源大美大峪实业有限公司,积极扶持寺郎腰大葱特色产业发展。寺郎腰大葱专业合作社对97名残疾人和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产业结对帮扶。到2019年,包括我结对帮扶的蒋麦成、杨宗海两家,都全部实现了脱贫。2021年4月,寺郎腰大葱入选第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乡村振兴靠产业,产业发展靠特色。目前,寺郎腰大葱专业合作社已发展成为国家级示范社、省级农村残疾人就业帮扶基地,成功举办了十届“寺郎腰大葱节”,开辟了省内郑州、洛阳和山西等地固定的批发市场。经历过风风雨雨的寺郎腰大葱,通过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标准化技术研究、机械化推广和品牌化建设,最终被做大做强,成为我们当地农民发家致富的特色主导产业。
(本文刊发于2024年12月10日《济源日报》第6版,作者石德文,大峪镇寺郎腰人,1959年3月生,河南省劳动模范,曾任大峪镇寺郎腰管理区书记,现任济源市大峪镇寺郎腰大葱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版权所有:济源市政协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2022021810
举报邮箱:jyzxwz@126.com
联系电话:0391-6633999 投诉电话:0391-6631258
网站维护:河南元丰科技网络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