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主页
理论研究

把握成长 创新前行

撰写时间: 2016-09-28 来源:

——我市饮料产业发展调查与思考 

成丽姣  王建正

 

  饮料产业作为我市的新兴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带动了全市相关农副产业的发展,为全市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为了掌握我市饮料产业基本情况,有针对性地发现问题、提出建议、助推发展,今年7月,根据政协年度工作安排,政协经济委牵头组织市工信委、工商联等单位开展专题调研,通过听取汇报、实地查看、座谈交流等方式,就我市饮料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我市饮料产业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全市现有饮料企业32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9家。资产总额51000万元,从业人员5000余人产品以碳酸饮料、乳饮料、果汁饮料、苏打水为主,主要销往新疆、内蒙、陕西、山西及东北三省等西部和北方地区。目前,我市饮料产业正处于产品结构从单一到多元、竞争从价格战到品牌战、科技创新支撑作用日益增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步伐加快的过渡发展时期,产业形势整体较好,但也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问题: 

  一是多数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不强。我市饮料企业中,规模以上企业只占28%,其他大部分企业都是在个体经营的小作坊式生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产规模小、资本积累少、产能有限、扩展困难,难以形成规模经济,企业抗风险能力不强2014年左右投资了新生产线的我市大、中、小微3家企业为例,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河南中沃实业有限公司始终保持较好的发展态势,济源市黄龙饮品有限公司至今仍存在资金压力,而济源市济水源饮品有限公司则资金周转困难,已经停产。去年,因相似原因停产、半停产的饮料企业共4家。 

  二是企业科技创新投入不足,产品结构低端化。近年来,一批领军企业已逐步放弃为大品牌代加工,转而研发打造自己的品牌。河南中沃实业有限公司研发的“体质能量”、济源市优洋饮品有限公司研发的“香蕉牛奶”等在全国市场广受欢迎,带来不俗的销售成绩。但从我市饮料产业整体来看,部分企业仍着眼于产品的市场开发,将主要精力放在销售上,怕研发、怕创新、怕风险。而大多数个体经营的小作坊式小微企业从不科研或创新,主要以跟风模仿国内大品牌为生。科研创新投入不足带来的直接影响是产品结构始终徘徊在低端水平,产品精深加工度不高,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较少,甚至还有部分山寨产品。总体来看,高端的品牌竞争在我市饮料产业中尚未形成。 

  三是企业缺乏专业人才,劳动力素质不高。河南中沃实业有限公司创办于1999年,是我市创办最早、发展最快、规模最大、品牌知名度最高的饮料企业。后来创办的饮料企业,如济源市优洋饮品有限公司、济源市黄龙饮品有限公司等其他饮料企业,企业创始人或核心管理人才多数在河南中沃实业有限公司工作过,造成企业规划思路相似、发展模式单一、产品结构雷同,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和科学的企业规划。小微企业多数位于农村,主要劳动力和部分管理人才来自周边村庄,整体呈现出学历偏低、素质不高、流动性强、用工以3555岁农村妇女为主等特点。行业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四是产品配套能力低,产业链不稳固。目前,我市饮料产业已基本形成包含农产品种植和纸箱、包装、瓶身、瓶盖生产企业的完整产业链。但产业链配套能力不足,发展不稳定。例如2015年,和多家本地饮料企业合作的济源市佳美包装有限公司处于半停产状态,年总利润仅6万元,2016年预计产值与2015年持平;济源市新东方彩印包装有限公司亏损3.5万元。多数饮料企业舍近求远,选择与焦作、洛阳、三门峡、开封等周边城市的有关配套产品生产企业合作,显示我市饮料产业产品配套能力低、产业链不稳固。 

  五是企业间同类产品无序竞争,打假维权成本高。由于饮料产业进入门槛相对较低,普遍存在恶意模仿、低质低价、恶性竞争的不良行为。如济源市优洋饮品有限公司研发的500ML“优洋”牌香蕉牛奶,在2014年到2015年不到两年时间里畅销全国28个省市,但我市部分小企业对此类明星产品恶意模仿,对外销售上以“都是济源饮料,差别不大”为说辞,通过低成本、低售价与其打价格战,给企业造成很大损失。在具体维权中,商标侵权由工商局负责,瓶形、图案侵权由国家知识产权局负责,配方侵权由食药监局负责,但山寨产品的侵权往往是三者同时的,因此企业在维权上要耗费大量精力与时间,打假维权举步维艰。 

  六是相关工业园区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未形成集群发展效应。玉泉科技工业园、梨林农副产品加工园等工业园区的水、电、路、气及金融服务、公共服务设施等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特别是排水管网建设、土地属性配置等严重影响饮料企业入驻发展。目前全市饮料企业布局比较分散位于梨林农副产品工业园区内的企业共2家,玉泉科技园4家,梨林镇9家,轵城镇6家,思礼镇、承留镇各3家,其余5家则分别位于坡头镇、五龙口镇、沁园街道、北海街道和天坛街道,尚未形成集群发展效应。 

  七是企业融资难问题大部分企业用地为租赁的村集体土地,企业只有使用权,无法办理土地证。在具体生产经营中,没有土地证一是无法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影响企业扩大规模;二是不利于企业融资,加剧了融资难问题。 

  二、对我市饮料产业发展的建议 

  我市拥有较好的资源禀赋、成熟的基础工艺和一定的产业基础,饮料产业必将成为我市“十三五”期间的重要经济增长点。但2016年以来,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全国饮料行业进入疲软期,业内人士认为,饮料行业在20162020年将会出现行业大洗牌、市场大淘汰。在此背景下,我们需要尽快认清形势,明确方向,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不断增强产业竞争力,助推我市饮料产业生存发展、做大做强。 

  一是出台扶持措施,推动产业发展。建立我市饮料产业发展规划,打通农副产品+饮料生产发展思路,结合济源现有的苹果、核桃、冬凌草等丰富资源,打造特色品牌,明确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出台产业扶持措施,助推饮料产业发展壮大,打响济源市“饮料生产基地”城市名片。一方面要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推进行业整体上台阶;另一方面也要在政策上对土生土长的本地饮料企业予以倾斜扶持,防止“被招商引资”造成的资源流失。 

  二是加大科技投入,培育知名品牌引导支持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更新改造落后装备和工艺技术,不断进行技术创新,通过引进、研发先进工艺,如哇哈哈海宁工厂的“码垛机器人”等,逐步推广使用数字化、智能化生产线;支持重点企业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在引进、吸收、消化先进技术的同时,努力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引导支持企业产品种类创新,杜绝跟风模仿,把握饮料消费市场“健康、特色、高端”三个大趋势,结合本地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粗粮饮料和植物蛋白饮料等;引导支持企业品牌创新,努力培育知名品牌,政府设立创新奖,对明星品牌的研发和销售予以一定的奖励;引导瓶身、瓶盖、包装、印刷等上下链企业积极创新,既拼“颜值”,又比“功能”,或进行个性化定制等符合市场趋势的有益尝试。 

  三是建立行业商会,促进行业合作提升。成立饮料行业商会,充分发挥行业自身作用。一是搭建企业之间、尤其是上下链企业之间交流平台,促进合作;二是结合我市的济商讲堂等,对企业管理人才进行定期专业培训,提高管理层整体素质;三是配合市政府有关部门及有关产业集聚区、镇办加强对饮料企业的指导、管理和服务,引导支持企业引进管理、技术人才,加强技术培训,不断提高职工素质和管理水平四是制定行业规范,引导行业内部自律。 

  四是鼓励配套产业发展,完善产业链。鼓励支持本地饮料产业的包装、印刷、瓶身、瓶盖生产等配套产业发展,提高技术水平,补齐补强弱势环节,拓展相关产品的上下游对接并提高与本地制造业的关联度,推动产业链上各个环节整体攀升,通过连点成线、多线成面,逐渐构建和完善产业链,带动我市饮料产业及相关配套产业整体做大做强。 

  五是加大监管力度,遏制恶性竞争。加大对饮料产业的监管力度,出台奖惩措施,鼓励和保护自主创新的产品及企业,打击恶意模仿和恶性竞争。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对一味恶意模仿或不符合产业政策及其他准入条件的,有关部门要严格审批办理相关手续。根据国家相关政策严格饮料产业市场准入,逐步淘汰落后产能,推动饮料产业转型升级,健康发展。加强对饮料企业生产中抽取地下水、排水排污等环境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的监管。 

  六是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以玉泉科技工业园、梨林农副产品加工园等专业园区为依托,搭建产业集聚平台,营造产业集聚环境,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推动饮料企业及与之相关联的产业如包装、商标、科研企业向园区集聚,以园区建设带动产业集聚扶持完善产业链条,实现饮料产业整体发展壮大在产业集聚中要注意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作用,如河南中沃实业有限公司响应政府“退二进三”号召,积极实施玉泉科技工业园规划建设工程,但目前排污管网建设、土地规划手续办理、养殖小区规划搬迁等问题均需进一步协调,建议土地、工信、环保、电力等相关部门及玉泉科技工业园积极主动协调服务,使该项目能尽快实施。 

  七是着力破解企业融资瓶颈,保障企业正常运行着力破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瓶颈。建议一方面相关单位积极搭建银企对接平台,用足用好助保贷等相关政策,帮助企业解决资金困难;另一方面,集聚区、镇办加强协调,支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将租赁土地购置下来,以利企业办理抵押贷款,同时利于企业长期稳定发展。 

  (成丽姣系市政协办公室信息科干部、市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理事,王建正系市政协经济委副主任) 

  ——该文发表在《新济源》2016年第八期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济源市政协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2022021810

举报邮箱:jyzxwz@126.com

联系电话:0391-6633999 投诉电话:0391-6631258

网站维护:河南元丰科技网络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