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主页
文史资料

《中原文化·济源篇》之济源古迹

撰写时间: 2016-05-03 来源:

济 渎 庙 

 

  济渎庙位于河南省济源市西北古济水发源地,全称济渎北海庙,始建于隋文帝开皇二年(公元582年),是隋唐及其以后历代封建王朝钦定的祭祀济水神和北海神的场所。现存济渎庙平面呈“甲”字形,前为济渎庙,后为北海祠,左为御香苑,右为天庆宫,占地130余亩,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布局最为复杂的水神庙。1996年,济渎庙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庙内现存木结构古建筑始自北宋,历元、明而迄于清,绵延千年而不绝,本身就是一座具体而微的中国古建艺术博物馆。这里既有河南省年代最早、形制最大的单体木结构建筑——北宋济渎寝宫,也有世所罕见的“工”字形大殿与长廊,既体现了北方建筑粗犷豪放的恢弘大气,又包容了江南园林精雕细琢的幽微匠心。雕梁画栋与亭台水榭错落有致,淙淙流水与拱桥碑碣相映成趣,森森古柏与袅袅青烟中间传来的晨钟暮鼓,在幽幽诉说着一千多年间曾经的奢华与荣耀。 

  济水在上古时已是名川大河,因而位居四渎而与长江、黄河、淮河齐名。对济水与北海的祭祀一直被列为国家祀典,为政者“有谨而不敢怠”。自汉代起,朝廷每年派遣重要官员定期致祭渐成礼仪定制。唐宋以降,但凡国之大事,如战争、政权更迭、祈雨甚或皇室成员的生死都要向济水神、北海神祭告,民间的祭祀活动更是频繁有加,唐宋间又封水神为“清源公”、“清源忠护王”,对祭祀活动更是推波助澜。因此,一部济渎庙的兴衰史,也是中国古代水神崇拜史的缩影。 

  信步于亭台楼阁间,徜徉于淙淙流水旁,摩挲着斑驳的碑碣,吮吸着芳香的青烟,您将会体味到济水精神的博大,感悟到几千年的辉煌! 

奉 贤 观 

 

  奉贤观位于河南省济源市荆梁北街,为豫北地区现存重要古建群之一,因主殿三清大殿用荆木作梁,俗称荆梁观。200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奉贤观始建于唐代垂拱元年(685年)。当代十二月,李唐宗姓250人在奉贤观集会,为唐高宗造像祈福,树立《太上老君石像碑》。奉贤观历代高道辈出,唐代为二鲁真人修道之所。北宋时,著名道士贺兰栖真修道于此,受到宋真宗召见,被敕封为“宗真大师”,并免除奉贤观田地租税。贺兰栖真对奉贤观进行了大规模的增修扩建。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重修三清大殿。元代初年,高道卫志隐主持奉贤观,重修三清殿、玉皇殿、三官殿等,规模益备。明清两代多有修葺。 

  奉贤观现存两进院落,占地面积42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山门、东西配殿、玉皇殿、东西厢房和三清大殿,共计1030余间。其中三清大殿为主要建筑,是河南省现存5座金代木构建筑中最重要者,也是全国重要的金代单体木构建筑之一。该殿重建于金大定二十四年(公元1184年),面阔五间,进深七架椽,单檐悬山造,平面布局为减柱造,仅用两根后金柱,是中国减柱造建筑的最典型作品,实属罕见。1936年,我国著名古建筑专家刘敦桢来奉贤观考察时,评价此殿“手法豪放与乎运思奇特,尚属初见”。 

  观内还保留了唐代《太上老君石像碑》、北宋《宋真宗诗赐贺兰先生碑》和元代《卫公道行之碑》等附属文物二十余件。其中《太上老君石像碑》被清代金石学者誉为“唐代道家碑碣之冠”,弥足珍贵。 

大 明 寺 

 

  大明寺位于河南省济源市区南部轵城镇涂沟河东侧,处在汉代著名诸侯国“古轵国”中心地带。是济源地区古代著名的佛教寺院。大明寺原为西汉初年轵侯祖庙。北宋时期改建为寺院,名通慧禅院。金代末年遭战乱被毁。元初,主持总公、恩公师徒历时三十年,重建寺院,扩大规模,使大明寺重新兴盛。大德十年(1306年),时在怀州当王爷的元仁宗曾亲临大明寺,焚香祭拜,并颁布令旨,保护寺院财产。明清两代,不断增修,香火鼎盛,规模宏大。 

  现存大明寺坐北朝南,占地30余亩,总体布局呈长方形,保留元、明、清历代古建筑1340余间,依中轴线而建,左右堆成,次第为山门、金刚殿、天王殿遗址、阎君殿、小坛、中佛殿、伽蓝殿、地藏殿、后佛殿等。其中中佛殿为院内主体建筑,建于元代初期,手法豪放,构建精美,是河南省建筑纯度最高的四座元代木构建筑之一。后佛殿梁架彩画,色彩华丽,栩栩如生,是河南省境内保留下来最为精美的清代中叶殿式彩画,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此外,还保留了金、元、明、清历代碑刻、经幢、石狮和千年娑罗树等附属文物20余件,弥足珍贵。 

  2001年,大明寺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阳 台 宫  

 

  阳台宫,河南省济源市城区西北40公里“天下第一洞天”王屋山华盖峰南麓,为王屋山“道教三宫”(紫薇宫、阳台宫、清虚宫)之一。阳台宫为唐代茅山宗第四代宗师司马承祯奉唐玄宗李隆基之命,于唐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在王屋山“自选形胜”而建的皇家宫观。道观落成后,唐玄宗御书“寥阳殿”匾额,又令其胞妹玉真公主入观学道。金正大四年(1227年),道士王志祐主持重建了阳台观,使之重整复盛,并改名为阳台宫。元、明、清各代,都对阳台宫进行过多次修葺。规模宏大, 影响深远。 

  现存阳台宫占地9000余平方米,坐北朝南,依山而建,逐级递升。平面建筑布局依中轴线而建,依次有山门、大罗三境殿(明代)、东西廊房(明代)、玉皇阁(明代)、王母殿(清代)、长生殿遗址、白云道院过厅等。阳台宫建筑以其做工细腻、雕刻精湛而著称,具有很高的科学、艺术及研究价值。院内数十通各代碑碣,记载着阳台宫的千年兴衰史。五株擎天古柏和千年娑罗树,更增加了道院的肃穆庄严。 

  三清殿又名大罗三境殿,是我国现存体量较大、石雕和木雕艺术价值也较高的明代单体木结构建筑。大殿为面阔五间、进深四间的单檐歇山九脊殿。殿内纵横18根方形石柱和殿外十二根露明石柱,通身高浮雕道教神话故事,如云龙翔凤、八仙过海、珍禽瑞兽、风雨雷电诸神、世俗生活等,形象生动,栩栩如生。 

  玉皇阁为清代重修的明代歇山式三重檐三层阁楼建筑。面阔、进深均为五间,四周有回廊,高大巍峨,颇为壮观。四周回廊石雕丰富生动,20根八角形石柱上,高浮雕盘龙丹凤、花鸟禽兽、高士羽人,以及传统民间故事苏武牧羊、龙抓王小、飞虎山、桃源洞、孝子图等,形象丰富生动,体现了明代精湛的石刻艺术。 

  2006年,阳台宫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柴庄延庆寺塔 

 

  柴庄延庆寺塔位于河南省济源市区西北延庆寺内。延庆寺,创建于唐垂拱三年(687年),因坐落在济水西源的龙潭岸边,又名龙潭寺。延庆寺坐北朝南,现存南北长111米,东西宽80米,占地面积约8880平方米。鼎盛时期,寺院建筑达二十余座。 

  柴庄延庆利塔,位于延庆寺内西北角,又名千佛舍利塔、龙潭寺塔、文峰塔。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通慧禅院(即今大明寺)主持比丘法言为藏置舍利子与延庆寺主持省初、河阳念定寺僧教岸共建此塔。塔高28.16米,为六角形七层密檐式砖塔。该塔塔基低矮,内部中空呈筒状,外部轮廓略成抛物线形,承袭了我国早期佛塔的营造风格。此外,延庆寺内还保存有北宋墓塔(残)一座、延庆寺山门、四令堂等附属建筑和唐至清十余件碑碣石刻等附属文物,具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 

  2006年,国务院确立柴庄延庆寺塔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下名都”——轵国故城 

 

  轵国故城位于河南省济源市轵城镇。春秋时期,属东周畿内地。周襄王十七年(前635年)始筑城。战国时期,轵曾一度为韩都。周显王十年,魏惠王十二年(前358年),魏与韩交换部分土地,取得轵道,轵属魏国重镇。《盐铁论·通有篇》载,轵当时“富冠海内”,为“天下名都”。周赧王二十四年,秦昭王十六年(前291年),秦将司马错攻魏取轵,轵邑属秦。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全国,实行郡县制,置轵县,属三川郡。西汉初年,轵为司隶部河内郡,并设盐铁官。西汉高后元年(前196年),封惠帝子刘朝为轵侯,四年除去诸侯国封号,复为县。西汉文帝元年(前179年),封薄昭为轵侯,武帝中,国除复为县。南北朝时先后分封李寿、寇赞为轵侯。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将轵县北部划出,设立济源县,与轵县同属河内郡。隋大业二年(606年),轵县并入河内县。唐武德元年(618年),复置轵县。唐贞观元年(627年)并入济源县,隶属怀州。自此,轵城逐渐沦为村镇。 

  轵国故城总面积326万平方米。现存的遗迹主要有:城墙遗址、制陶作坊遗址、护城河遗址、大明寺、关帝庙、聂政墓、钟公四冢、西留养遗址等。故城城墙保存最好的是外廓城的东、南两面城墙。西、北两面地面墙体保存较少。南城墙平面略呈“八”字形,中西部略向外凸。全长1855米,现存高度48米,墙基宽2035米,顶部宽621米。相传故城有九门九关,南城墙上有三个自然豁口,应为南面的城门遗址。东城墙呈直线夯筑,全长1560米,现存高度26米,基宽2035米,顶部宽822米。东城墙上有两个自然豁口,应为东面的城门遗址。北城墙呈直线夯筑,全长2100米,为故城最长的一面城墙,目前保存了与东城墙连接处的50余米地面墙体,高23米,宽约6米。北城墙的中部有一水门遗址,为涂沟水的出城水门。西城墙全长约1980米,呈曲线夯筑,目前保存了南端约70米的地面墙体,高约2.5米,宽约516米。其南端有一水门遗址,为涂沟水的入城水门。 

  轵国故城重要出土文物有陶风车和陶都树。陶风车是国家一级文物,196911月泗涧汉墓出土。风车长35厘米,宽22.5厘米,高11.5厘米,分别由车箱、出米口、风口、风扇和工作台等组成。东侧有米堆、臼窝、臼杵等。一俑作摇车鼓风状,一俑作舂米状,生动地表现了西汉的生产生活场面,同时也纠正了我国风车始于北宋的错误观点。 

  陶都树又名扶桑树,国家一级文物,196911月泗涧西汉古墓群出土。高69厘米,由树盘、树干、树顶三部分组成。底部为锥形三足树盘,上有人物、飞蝉、奔獐、山树等浮雕造型。树干呈圆柱状,上半段施绿、红釉,下半段施红釉,树干有九孔,每孔出一枝,枝上有叶,分一柄单叶、三叶、四叶三种,树叶上伏卧有猴、蝉、猫头鹰等动物。树干顶部昂首站立一朱雀,通体施绿釉。陶都树的出土,对研究轵城当时的城市等级有重大价值。郭沫若曾对此进行过详细研究,并写入其作品《文物二三事》中。 

  轵城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城,在战国中期已发展成为富甲一方的大都市。据《盐铁论·通有篇》载,“燕之涿、蓟,赵之邯郸,魏之温、轵,韩之荥阳,齐之临淄,楚之宛丘,郑之阳翟,三川之二周,富冠海内,皆为天下名都。”西汉初年,轵属司隶部河内郡,并设盐铁官。盐铁业是古代国家财税收入的两大支柱,盐铁官的设置,说明轵城在当时国家财税方面的地位和商业经济的繁荣。 

  轵国故城自春秋战国,历秦汉至唐,跨越了奴隶制和封建制两种社会形态,历时1260余年,对研究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产力水平以及古代城池的选址、布局、构筑方法、构筑水平等具有重要价值。 

  2006年,国务院确立轵国故城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龙口古代水利设施——浓缩人类治水智慧的经典之作 

  五龙口古代水利设施位于河南省济源市东北五龙口镇沁河出山口,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水利工程遗址。沁河是黄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山西省安泽县,流经山西省的安泽、沁源、沁水、阳城、泽州等县,在济源市五龙口镇出山,进入平原,再流经沁阳市、博爱县、温县,至武陟县汇入黄河,全长485公里,流域面积13532平方公里。济源水利史上对沁河水利的开发利用持续千年而不绝,并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济源五龙口古代水利设施与闻名遐迩的陕西关中平原的郑国渠创建于同一时期,也称秦渠。据清代《济源县志》记载“枋木为门,以备蓄泄”故名枋口堰。东汉安帝元初二年(115年),朝廷敕令河内郡“修理旧渠,通利水道,以溉公私田畴。”三国魏黄初六年(225年),河南典农司马孚奉诏重修枋口堰,“夹岸累石,结以为门,用代木枋”隋开皇十年(590年)左右,怀州刺史卢贲修建利民渠与温润渠。唐元和六年(811年),沁河枋口引水开渠灌溉,始称广济渠。唐太和七年(833年),河阳节度使温造大规模开浚古枋口堰。元中统二年(1261年),河渠提举王允中、大使杨端仁开广济渠,经济源、河内、河阳、温、武陟村坊四百六十三处,灌溉田地三千余顷。明隆庆二年(1568年),怀庆知府纪诫修浚旧广济渠,又在沁北石梯处开创广惠渠。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河内知县袁应泰与济源知县史纪言相约开创新广济渠与永利渠。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济源知县塗应选与县民李三统创修大小兴利渠。此后至清代,称利丰、广济、永利、大兴利、小兴利五条渠为五龙口。清乾隆四十九年(1700年),济源知县甘国墀始创甘霖渠。当时这一地区被誉为“河朔小江南”。 

  五龙口古代水利设施现存广利、永利、广济、大兴利、小兴利、甘霖、广惠七条渠首和三公祠、袁公祠等石窟。另外保存有唐《白居易游济源枋口偶题石上》北宋《文彦博再游枋口》、明代开凿渠首的记事和诗碣、明崇祯四年农民起义占领五龙口的碣石和清代重修各渠的重要碑碣等。 

  五龙口古代水利设施初创于秦,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是一个古老的灌溉工程。其后,三国、汉、隋、唐、宋、元、明、清各个时代均有重新开凿完善和疏浚,时代脉络清晰,设施设备完整,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五龙口古代水利设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采用“暗渠”达到“隔山取水”的水利工程,也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利用“水流弯道”原理取水的水利工程。五龙口古代水利设施是我国劳动人民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历史见证,为豫西北地区农业经济的繁荣与发展,谱写了不朽的诗篇。 

  20135月,国务院核准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原城遗址 

  原城遗址位于济源市庙街西,面积约75万平方米。夏代帝王少康及其子帝柕、周武王之弟原叔曾在此建都城。 

  1959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队与济源县文化馆联合对庙街遗址进行试掘。在遗址西部开挖探沟两条,一为东西向,一为南北向,均长10米,宽3米,发现文化层厚约13米。按土质土色将文化层划为四层:第一层为耕作扰乱层。泥质灰陶居多,夹陶灰陶次之。形器有鬲、甑、碗、豆、盘以及绳纹板瓦、筒瓦、瓦当等。石器均为磨制,有刮削器、石斧、石镰、石箭头、石球等。骨器有锯齿镰、蚌镰、尖状器等。分属龙山文化至汉代多个时期。第二层为战国文化层。出土了大量形器,有瓮、盆、豆、纺轮、陶片等。纹饰以绳纹为主,方格纹少量。另外还有石铲、石戈、石箭头、骨箭头等。第三层为商代文化层。夹砂灰陶和泥质灰陶并存。形器有鼎、鬲、豆、瓮、罐、盆、杯等。纹饰以绳纹居多,刻画纹、方格纹次之。石器有刀、镰、箭头。骨器有铲、锯、箭头等。第四层为龙山文化层,年代最早,距今约四千年。出土物有盆、鼎、壶、甑、豆、碗、环、瓮等陶器。尖状器有刀、锯、镰等石器和铲、镰、箭头等骨器。另外还有夏文化罕见的卜骨、陶祖。 

  1978年和1994年,省、市考古工作队又相继对原城遗址作了进一步发掘,出土物分属商周时期和龙山文化时期。出土文物证实,早在四千年前,济源一带农业已进入农耕阶段,普遍使用石刀、石镰、蚌刀等收割工具;陶器制作普遍使用轮制技术,陶器质地坚硬耐用;箭镞除了狩猎之用外,主要用于战争;卜骨的出土,表明那时已出现了专职巫师,他们应属于贵族阶层。陶祖则是原始社会群体生殖崇拜的见证。 

  原城遗址是济源唯一有史书记载且有夏文化遗存的夏代都城,对研究中国夏文化的分布及内涵特征有重要价值。1963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原城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盘 谷 寺 

  盘谷寺位于市区北15公里的太行山之阳,风景优美,文化厚重,是济源历史上重要的名胜古迹。始建于北魏太和三年(公元479年),是继白马寺之后中原地区创建的最早古刹之一。据碑刻记载,历经三次兴衰,以唐代与明清最为旺盛。明初古峰大和尚主持扩建寺院,法属寺院三十余座,遍布豫晋皖三省。唐代名士李愿隐居此处,其好友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为之作《送李愿归盘谷寺》一文,盘谷因此名扬天下,成为古代隐士文化的重要古迹。历代文人雅士、达官贵人来此揽胜怀古,吟诗作文,络绎不绝。清代乾隆皇帝御制《济源盘谷考证》摩崖石刻,钦定盘谷为“名山胜迹”。现存古建筑依山势而建,有接官厅、大雄宝殿、钟鼓、东西廊坊等,均系清代建筑。20009月被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由济源市政协学习和文史资料委员会供稿)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济源市政协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2022021810

举报邮箱:jyzxwz@126.com

联系电话:0391-6633999 投诉电话:0391-6631258

网站维护:河南元丰科技网络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