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主页
文史资料

聂政锐身刺韩相

撰写时间: 2019-07-24 来源: 济源网

常正进

 

 

配图选自网络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征战不休,长期的战乱给百姓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但它也是一个绚烂无比的时代,诸子百家争奇斗艳,崇尚信义、视死如归的侠义之风也应运而生,《史记·刺客列传》中记载的曹沫、专诸、豫让、聂政和荆轲是其典型代表。他们的基本道德价值取向是见义勇为、反抗强暴、知恩图报,甘愿付出生命以实现“士为知己者死”的侠义理想。在众多的刺客中,聂政刺韩相侠累的故事,因其闪烁着义和孝的光辉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曾说,他读《史记·刺客列传》,“独服膺于轵深井里也”,认为聂政锐身而报知己,有义、有勇、有智。 

  聂政,济源轵城深井里① 人。战国时期,聂政的父亲为韩哀侯铸剑,因超过了工期没有完成,被韩王下令杀害。聂政长大成人后,母亲告诉了他父亲冤死的经过。聂政发誓为父报仇。从此,他刻苦习武学剑,曾以泥瓦匠的身份混入韩王宫,结果行刺未成。为躲避韩王追杀,聂政带着母亲、姐姐逃往齐国,“漆身为厉,吞炭变音”,改变了容貌和说话声调,以屠宰牲畜为业,养家糊口,伺机报仇。 

  此时,韩国大夫严仲子深受韩哀侯宠信。但因政见不和,遭到韩相侠累的嫉恨,继而演变为宫廷残杀。严仲子担心被侠累所害,逃离韩国,开始游历各地,寻找侠士为己报仇。到了齐国后,严仲子听说聂政为了避开仇人躲藏在屠夫中间,此人仁孝侠义,武功高超,就很想结识。于是,严仲子数次登门拜访聂政,然后备办酒席,亲自捧杯向聂母敬酒,并献上黄金一百镒② ,给聂母祝寿。聂政面对厚礼感到奇怪,说:“我幸有老母健在,客居在此,家里贫寒,以杀猪宰狗为生,虽然收入微薄,但早晚也能买些食物奉养母亲,可不敢接受您的馈赠。”严仲子就避开聂政母亲,悄声告诉他:“我和您一样也有仇人追杀,听说您很重义气,所以献上百金,作为母亲大人的一点生活费用,只是想和您交个朋友,哪敢有别的索求和指望呢?”聂政听出了严仲子话里的意思,说:“我之所以让自己心志卑下,屈辱身份,选择做个屠夫,只是希望能奉养老母,老母在堂,我不敢对别人以身相许。”严仲子执意赠送,聂政坚持不收。 

  过了很长一段时间,聂母辞世,严仲子执子礼帮助聂政葬母,聂政感激在心。服丧三年期满,待姐姐出嫁后,聂政独身赴严仲子处,说:“我此前之所以没有答应您的要求,是因为老母健在,需要膝下奉养,如今老母已享尽天年,您告诉我您的仇人是谁,我去为您报仇!”严仲子告诉他:“我的仇人是韩国宰相侠累,他是国君的叔父,人丁众多,防卫严密,如果您应允,我将增派人手帮助您。”聂政道:“我与韩王有杀父之仇,您的仇人就是我的仇人。侠累身为韩相有权有势,又是国君的亲戚,去的人多了,动静太大容易走漏风声连累到您。为了报仇我曾苦练武艺、精于操琴③ ,当以智杀,我一个人去就够了。” 

  聂政带着宝剑来到韩国都城,沿街弹琴,观者成行,马牛止听,名声大噪。韩相侠累下令召聂政进府弹琴。为避开禁卫搜查,聂政藏剑于琴内,神态自若步入韩府,镇静地抚琴弄音。仙乐般的琴声,让侠累听得如醉如痴。聂政见时机已到,抽出琴内短剑,扑上前去,剑刺侠累胸膛,致其顷刻毙命。现场顿时大乱,兵丁齐上围攻聂政。聂政仗剑击杀数十人,自知难以脱身,遂倒转剑柄,划破面颊,挖出双眼,破腹而死。 

  聂政死后,韩王将其暴尸于市,悬赏千金让人辨认刺客名姓,过了很久也没人能认出来。姐姐聂嫈听到消息,想到此必是自己的弟弟聂政,昔有家仇,又与严仲子相交,他肯定是为报其知遇之恩而丧命。她想身为姐姐怎么能忍心弟弟暴尸于市无人认领,遂动身赴韩,果然认出尸首就是弟弟聂政。聂嫈伏尸痛哭:“这就是我轵城深井里的弟弟聂政啊!”围观者甚众,好心者劝阻说:“此乃刺杀韩相的凶手,韩王正悬赏千金欲求其名姓,你不躲避,怎么还敢来辨认?”聂嫈答道:“我弟弟聂政之所以蒙冤受屈隐迹于市贩之中,是因为家仇未报,老母在堂,我尚未嫁。严仲子慧眼识政,屈身结交,此知遇之恩怎能不报?所谓‘士为知己者死’,聂政是因为怕牵连到我和严仲子,才毁容坏体。我身为姐姐怎么能因为害怕杀身之祸,而埋没了弟弟的一世英名?!”聂嫈长哭恸号,气绝而亡。 

  聂政姐弟的惊天之举在韩城很快传播开来,韩城百姓感其姐弟侠义刚烈,收其尸予以厚殓。今禹州市有聂政台,济源轵城有聂政塚。聂政的故事见于《战国策》④ 、《史记》⑤ 、《琴操》⑥ 等历史文献。著名戏剧家郭沫若先生根据聂政的故事编写了历史剧《棠棣之花》⑦ ,在抗日战争期间上演,引起巨大反响,把聂政“士为知己者死”的侠义行为升华为舍身报国的崇高精神。剧中聂政道:“不愿久偷生,但愿轰烈死。愿将一己命,救彼苍生起。”姐姐聂嫈唱道:“去吧弟弟,我望你鲜红的血液,迸发成自由之花,开遍中华!” 

  

  注释: 

  ① 深井里:古地名,在今河南省济源市轵城镇。司马贞索隐引《地理志》:“河内有轵县。深井,轵县之里名也。”亦简称“轵深井”。先秦时,井和里兼有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的意义,由此又有了居民组织的意义。里作为行政单位,大概相当于今天的村。 

  ② 镒:古代重量单位,24 两为一镒(一说一镒合20两)。通常认为,一两等于24 铢,一镒等于24 两。《孙子兵法》说:“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以镒称铢”就是以多胜少,在兵力占据绝对优势。 

  ③ 操琴:即弹琴。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④《战国策》:汇编而成的国别体历史著作,非一时一人之作。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内容多为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西汉刘向考订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其善于述事明理,大量运用寓言、譬喻,语言生动,富于文采。虽然所记史实和说辞不可尽信,但仍不失为研究战国社会的重要史料。 

  ⑤《史记》: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 多年的历史。《史记》位列“二十四史”之首,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鲁迅誉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⑥《琴操》:东汉蔡邕所撰,是介绍琴曲最为丰富和详尽的专著,原书已佚,现存书为后人辑录。 

  ⑦《棠棣之花》:五幕历史话剧,郭沫若六部大型历史悲剧之一,叙述的是战国时义士聂政刺韩相侠累的故事。棠棣,亦作常棣,灌木,其花白色或粉色。“常棣之华(花)”出自《诗经·小雅·常棣》,是歌唱兄弟亲情的诗句。故后人多以“棠棣”形容兄弟情义,如周汝昌《世间曾有这么一个人》中说:“一般乡亲却很难想见我与四兄祜昌的这种非同寻常的手足之情、棠棣之切,更不知道我们在学术上的密契。”

  (常正进系市政协文史委主任)

  ——该文发表在《济源日报》2019年7月16日第五版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济源市政协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2022021810

举报邮箱:jyzxwz@126.com

联系电话:0391-6633999 投诉电话:0391-6631258

网站维护:河南元丰科技网络股份有限公司